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22
    / 05
    近日,新能源公司喜讯频传,接连中标陕西法士特集团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能源应用项目与沧州经济开发区工业创新中心地源热泵施工项目,实现省内市场深耕与省外战略拓宽的双向突破,凸显了公司在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实力。法士特项目作为陕西省2025年重点项目——法士特新能源汽车智能传动系统及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的核心配套工程,项目将聚焦“多能耦合+智能物联”技术体系,通过地热能、空气能、储能的协同优化,将为约1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及办公提供全年高效供冷供热服务,致力于打造“低碳智造”示范基地,是新能源公司实现“地热+高端制造”融合的又一创新突破。沧州工业创新中心项目位于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总建筑面积约4.14万平方米,涵盖地埋管换热系统、能源站、管网建设等内容,中标金额580余万元,预计2025年7月竣工。新能源公司将以两个月的短周期,高效启动该省外施工项目,打造跨区域项目新标杆。未来,新能源公司将持续深耕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横向拓展“地热+”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纵向以陕西市场为基点,辐射省外市场,助力“双碳”目标下城市发展与各类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21
    / 05
    近日,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五届安全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由物化院联合吉林大学实施的“城市地面坍塌综合探测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安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据悉,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为基础理论和管理方法研究、技术标准制定、科学技术发明、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设施设备技术改造和创新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近年来,物化院在道路探测领域持续发力,“城市地面坍塌综合探测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整合空中遥感、地面物探以及井下监测等多元技术手段,创新构建“空-地-井”立体监测网络,精准识别地下空洞、松散土层等隐患,对地面坍塌风险进行实时评估与智能预警,为后续隐患治理、风险防控提供可靠依据。下一步,自治区物化院将继续加大在道路检测和监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和服务能力,为宁夏地区的道路出行安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为保障基础设施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地质力量。...
  • 21
    / 05
    2025科技创新“京”彩绽放京能地质闪耀北京科博会前言序章2025年5月8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北京京能地质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京能地质”)作为地质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携其核心技术亮相此次盛会,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科博会上的一大亮点。1采空区治理技术让大地重获新生京能地质公司的“探测—充填—评价”三位一体技术体系,为采空区充填治理树立了新标杆。“我们研发的绿色充填技术,总体充填率提升25%,同时节省8.5%的充填材料。”公司副总工程师岳江潮指着展台上的采空区充填模型介绍道。这项技术运用多场、多相、多尺度分析方法,创新研发新型绿色低碳、低成本充填材料,并采用高效节能的绿色充填工艺。同时,针对采空区充填工程质量制定评价标准,实现对充填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实时监测与评估,将探测、充填和评价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采空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治理方案。目前,该技术已在门头沟区多个区域落地应用,成功完成采空区探测与充填作业,实现成本节约超10%、工期缩短近15%,让原本闲置的采空区土地重获开发价值。2生态修复技术重塑绿水青山的“魔术手值得一提的是,京能地质此次展出的绿色生态修复技术,让光秃坚硬的岩体重披绿装。“我们模拟自然土壤结构,研发了适合植物生长的高性能类壤土基质。”专业人员介绍揭开了该项技术的奥秘。这项技术通过在岩面构建双层结构——底层根系生长层与上层种子生长层,为植物扎根生长提供条件。树木种子在上层发芽后,根系向下穿透至下层,最终深入岩体,既能稳固植株、传递荷载,又能从中汲取养分,实现自然生长。该技术不仅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更为生态修复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门头沟区的废弃矿区,真正实现了“用自然的方式修复自然”。3地空协同探测预警及三维成像技术在京能地质展位前,一只灵活踱步的“机器狗”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该公司综合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实现了地空协同探测技术的新突破。通过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地质雷达探测,构建出精度达厘米级的地下立体模型。“就像给大地做CT,从天空到地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扫描,经过算法处理和融合分析,最终形成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数据大模型。”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只今年新投用的‘机器狗’大有乾坤。”工作人员进一步阐释,它不仅能在室内外有限空间、大角度斜坡及楼梯间自如行动,还能在复杂地面稳健行进,搭载激光雷达完成毫米级三维建模。无论是地下管廊检测、废弃矿洞探查,还是结构稳定性扫描、管线隐患排查,“机器狗”都能高效胜任。这项创新成果为地质灾害预警、采空区治理、边坡防护监测及地下管线探测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矿区生态修复筑牢智能化安全防线。4地下空间施工新技术大直径钢管柱智能安装施工工艺(TFA系统)是京能地质自主研发一套利于桩柱垂直度控制的成套施工设备与大管径钢管桩高精度调垂自动化施工工艺,研制了行业领先的先插法地面钢管柱调垂机、智能调平监测系统,保证钢管柱调垂精度达1/1000,引用最新优化的桩柱施工衔接工序,避免采用超缓凝混凝土,极大地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
  • 21
    / 05
    近日,由第一大队自主研发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预测制图软件V1.0”,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通过,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该软件实现了土壤类型预测制图自动化。从基础数据导入、分析计算到最终成果输出,显著提升了土壤普查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该软件已在九江濂溪区、鹰潭余江县、抚州资溪县等多个国家级土壤普查试点县(区)投入使用,累计完成 2000 余个土壤样点的分析建模。在实际应用中,软件将传统人工制图周期从30天缩短至2-3天,预测结果经野外实地验证,与实际土壤类型吻合度达91.7%,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 20
    / 05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兴道书记一行莅临空间信息院,开展交流座谈。空间信息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常献伟,资源调查中心、规划设计中心负责人及相关专业所人员参加座谈。常献伟对资环学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公司的历史沿革、业务范围、技术优势和发展成果等情况,让来访者对空间信息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随后,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也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学科设置、教学情况、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体系、科技创新成果等情况,并对在空间信息院工作的农大校友进行了亲切慰问。在交流座谈过程中,双方共同回顾了在土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土壤三普等领域的合作经历,这些合作为双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次座谈聚焦于“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深入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双方一致认为,应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攻关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在项目实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重大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为双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次交流座谈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未来,双方将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携手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为相关领域的进步贡献力量。...
  • 20
    / 05
    5月16日省地调院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暨地质环境业务培训会党委委员、副院长胡斯宪出席并讲话培训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院相关工作安排,系统总结2024年地质环境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院地质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2024年,在自然资源厅、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厅(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面对复杂形势,全院地环战线紧扣院“一三八”发展战略,秉持“一盘棋”理念,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取得显著成绩,为全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一是狠抓地灾防治,坚决扛起防灾减灾政治任务。二是聚焦生产经营,积极拓展地质环境工作业务。三是凝聚救灾合力,高效开展突发灾害应急抢险。四是抢抓重大机遇,全力推动“万亿国债”项目实施。五是推动科技创新,有力提升防灾减灾技术实力。六是强化政治引领,充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会议强调要精准剖析、谋定后动,清醒认识当下地质环境领域发展形势。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决策部署。二是认清工作态势,精准研判地质环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三是正视问题短板,深入剖析地环工作现存的困难。会议要求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蓄势的关键之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各方部署,围绕院“一三八”发展战略,将院2025年工作会精神贯彻到地质环境事业中,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扛牢防灾减灾救灾政治责任,系统高效抓好地灾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持续抓好驻守支撑,不断强化应急协同,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二是持续巩固全院全员经营格局,推动地质环境业务全面发展。要深度挖掘经营潜力,全面拓展业务范围,大力推进系统内循环。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核心任务,加速驱动地质环境业务升级。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四是全面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更大激发地质环境发展动能。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落实具体举措,深化“党建+技术攻关”实践,结合地质科普宣传、灾害预警等,开展“党建+志愿服务”活动。➤本次培训,邀请自然资源厅胥良处长,应急管理厅彭凯处长,省修复防治院马志刚副院长,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赵松江,分别围绕《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25年地灾防治工作要点及相关政策,地灾应急处置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地灾风险管理思路暨点面双控体系建设,地灾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作专题授课。院属单位地质环境业务分管领导、部门(实体)负责人、项目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驻守支撑组成员,院机关相关处(室)人员等360余人参会。...
  • 20
    / 05
    近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由煤航集团西安捷达测控公司成功预报预警的“陕西岚皋‘8·12’王家湾滑坡灾害避险案例”成功入选,也被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人防+技防”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2024年8月12日凌晨1点34分,煤航集团7*24小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运维中心发现岚皋县城关镇四坪社区王家湾地质灾害隐患点有灾变迹象,经研判后,中心立即启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处置机制,系统平台将预警短信发送到当地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联动险情点现场预警广播向当地居民进行语音和声光报警,帮助当地政府在滑坡灾害发生26分钟前组织受威胁4户19名群众撤离,实现成功避险。本次滑坡导致一栋2层4间房的民房被完全冲垮掩埋,另1栋3层楼房与6层楼房的房屋背部被滑土半包围。滑坡发生时间是在连续晴好天气12 天无降雨等诱因的情况下,于凌晨2时突然发生的,从监测设备1时34分发出预警到房屋掩埋提前26分钟,如果不是提前研判、果断转移,半夜转移4户19人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本次成功避险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人防+技防”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近年来,煤航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优势,加强资源整合,系统构建了从早期隐患识别—地灾勘查设计—现场监测预警—恢复治理的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产业链,具备监测预警设备研发、生产、系统平台开发等软硬一体化服务能力,相关技术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并严格落实7*24小时监测系统值守和汛期现场驻守式“双机制”运维模式,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能力。截止目前,煤航集团安装在各地的监测预警设备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87起,其中成功预报28起,有效预警159起,有力保障了6000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此次预警案例的成功入选,不仅彰显了煤航集团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专业实力和技术水平,也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 19
    / 05
    近日,哈密市率先在新疆全区向国家汇集“一区两县”262平方千米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成果。空间信息院作为技术参与单位,高质量完成其中两县的实景三维建设工作,为哈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底座。实景三维作为新型基础测绘的重要产品,标准高、要求严、工序繁琐。自项目伊始,空间信息院即严格遵循“质量第一、建用结合”原则,规范组织,科学实施,逐步突破并掌握城市实景三维模型(LOD1.3)快速构建、地理实体转换、精细化修模等多项关键技术。下一步,空间信息院将持续深化实景三维成果与行业大数据的融合应用,打造典型场景,切实发挥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19
    / 05
    5月14日,三队成功中标任楼煤矿任集村东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编制项目。该项目涵盖三维建模、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方面内容及后续服务工作。为确保项目中标,三队安排骨干力量认真研读招标文件,全方位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周密安排野外踏勘,精心编撰项目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最终在多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下一步,三队将积极主动与业主单位沟通,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人员规划工期开展项目野外踏勘,按照技术要求有序开展编制工作,确保高质高量完成该项设计项目。...
  • 19
    / 05
    近日,总院应邀参加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主办的第十届青年地学论坛,严晓云博士代表出席并作题为“中国煤中锗成矿特征与勘查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系统展示了总院在煤中锗成矿特征研究及勘查实践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受到与会专家与学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据悉青年地学论坛由中国青年地球科学家发起,以杰出科学家为顾问、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为主要参与群体,致力于打造一个鼓励自由、平等交流与深入讨论的专业平台,旨在推动青年地学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