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12
    / 09
    近日,三队成功通过应急管理部煤炭综合中心组织的煤炭行业生态修复能力评价,取得煤炭行业生态修复能力甲级资质。近年来,三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改善修复再造工作,高质量完成多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攻坚任务,赢得属地政府高度评价。该甲级资质的取得,标志着三队已具备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煤炭行业生态修复综合服务的能力。三队将以此次获证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全力投身于煤炭行业生态修复工作,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三队力量。...
  • 12
    / 09
    物探院坚持地质立本、技术立企,聚焦“行业所急”攻克“卡脖子”问题强化科技攻关,近日再添科技创新硕果,成功获批三维地震解释软件(简称:C-ReadV1.0)与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简称:C-ModleV1.0)两项软件产品证书,持续巩固了煤炭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地位。突破逆断层解释瓶颈  提升地质成果可靠性C-Read软件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逆断层“一次性解释+一次成图”,突破了传统技术需人工多次操作、反复验证修改的行业难题。“一次性解释”技术大幅缩短逆断层处理解释周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一次成图”技术让成果图件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步增强,为地质分析、资源评估提供高可靠性的基础数据支撑,解决了“数据反复修正、成果精度不足”的行业痛点。整合多源数据  适配矿山数字化需求C-Modle软件以“多源数据深度融合”为核心创新点,不仅融合了井上、下各类地质勘探成果及井巷掘进、工作面回采的实际揭露资料,更将三维地震及电磁类勘探解释的构造信息、岩性反演各类属性数据体、地质灾害相关预测数据体等关键信息高效联动,形成“全维度、高精度”的动态数据支撑体系。该软件精准匹配矿山透明化、智能矿山建设需求,为矿山生产规划衔接、资源安全高效回收、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彰显研发实力  助力行业技术升级此次两项软件产品证书的获批,标志着物探院在构建以装备研制+煤炭特色软件开发+大地质服务的全产业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填补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探领域“逆断层高效智能解释”“多源数据协同建模”两项技术空白,为推动煤炭地质勘探从“经验型”向“数智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 12
    / 09
    项目简讯近日,“玉树市孟宗沟沟口北侧岩质崩塌应急治理”项目正式开工,旨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安全防线。该崩塌点位于玉树市孟宗沟北侧低高山前缘,受差异风化、冻胀、地震、强降雨等影响,岩体破碎,多次发生危岩滚落,严重威胁坡脚28户145名居民及加吉娘路400米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失稳潜在经济损失达 941.36 万元。项目遵循“安全、经济、技术可行”原则,将通过安装 1278㎡主动防护网、470 米长(2350㎡)被动防护网,清理12.72立方米危岩、清运322立方米孤石,遏制落石风险、稳固坡体。同时,项目采用先进监测预警技术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兼顾短期应急与长远防控,能减少灾害对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将为当地生态修复、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助力玉树市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 11
    / 09
    近日,在龙南宝莲山矿区铜多金属矿详查钻探项目中,第三大队利用自主购置的重载吊装无人机进行设备搬运,成功将该技术作为新型钻探勘查方法应用于项目实践。龙南宝莲山矿区地处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传统勘查方法面临诸多困难。采用重载无人机吊装设备既节省时间成本、减少高昂的人力支出,又贯彻了绿色勘查理念,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重载吊装无人机作业现场作业现场,重载吊装无人机平稳起飞,精准穿越山林,快速抵达指定点位,整个过程高效流畅。单次吊运重量可达220公斤,将设备搬运时间从往常的数天甚至十余天缩短至几十分钟,极大提高了转移效率,为成功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勘查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 11
    / 09
    为强化全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9月9日上午,江苏地研院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专题培训。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此次培训邀请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组专家成员、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实验中心主任白向玉教授授课。白向玉教授结合丰富的安全检查实践经验,以“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争做实验室安全守护者”为主题,从安全事故警示与反思、实验室安全常见问题与剖析、如何争做实验室安全守护者三个维度展开授课,重点解读了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事故特征,深入分析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气体管理、实验操作、用水用电、个人防护等领域的突出隐患,围绕“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讲授了风险评估、安全准入、应急处置等实操要点,为我院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专业指导。安全管理容不得半点松懈,各部门、单位要压实全员安全责任,对照问题清单开展专项排查,建立隐患整改闭环机制。这是院继召开全院安全警示教育大会之后,面向全体职工开展的又一次安全培训,全体职工要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提升安全防范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安全管理水平的实践能力,按照安全生产“雷霆”行动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以严实作风筑牢安全防线。...
  • 10
    / 09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4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名单。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部署,省地质调查院牵头,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实施的齐河-禹城重点勘查区富铁矿找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中国地质学会2024年度地质找矿重大成果。近年来,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需求,加快推进深地资源勘查关键技术研究和地质找矿典型成果转化应用,不断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强化科技创新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制定科技创新三年规划和“双六个一”差异化发展目标,聚焦地质找矿关键技术研究组建攻坚团队,成功获批2025年度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持续开展深地资源高精度探测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动提升复杂地形条件下找矿效率,在煤、铁、金等矿产勘查和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调查评价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获评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地质调查工作成效显著单位(地质找矿类)。创新勘查技术推动找矿工程实践。聚焦深部找矿技术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深地探测、勘查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2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指导新疆沙吉海二井田完成煤炭资源量备案59691.5万吨;齐河—禹城重点勘查区内李屯地区富铁矿普查新增资源量3794.7万吨,累计8000余万吨,达到大型富铁矿规模;胶东地区“辽上式”金矿找矿应用研究圈定找矿靶区6处,4处已查证见矿。深部找矿技术在中央财政项目、河北及内蒙古地质调查、利比里亚某金矿勘查等工作中推广应用。建强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青年骨干成长计划,自主培养山东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省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等创新人才9人次,完成的“煤下富铁矿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等8项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创业一等奖、山东省十大优秀地质科技成果、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煤炭资源高精度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项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巡展。...
  • 10
    / 09
    9月5日上午9时40分,受强降雨影响,旺苍县天星镇云峰村5社手板岩发生滑坡灾害,滑坡方量约3000余方,造成5户房屋受损。省地调院所属地环中心服务支撑地方安全转移5户17人,实现成功避险。旺苍县遭遇强降雨,9月4日20时至5日08时,天星镇单站降雨量达138.9mm,地灾风险陡增。广元市地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地灾黄色预警,旺苍县随即提级响应,迅速组织人员转移与隐患巡查。作为驻守支撑单位,地环中心长期派驻专业技术团队扎根旺苍地质灾害防治一线,助力国华镇山坪村5社何家湾滑坡等多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今年汛期以来,抽调10余名技术人员协助地方开展驻守、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防灾减灾培训等工作。技术人员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及时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灾害发生后,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充分发挥“技防+人防”联动优势,指导和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团队凭借丰富的地灾防治经验,结合实时雨情和地质监测数据,提前预判手板岩区域滑坡风险,开展群众疏散撤离技术指导,制定科学转移路线,并运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监测,实时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协助当地政府有序完成5户17人的安全转移。下一步➤省地调院将进一步发挥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优势,全方位支撑地方筑牢安全防线,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10
    / 09
    为进一步提升全局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加快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9月2日-5日,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兰州举办了盆地能源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培训班,来自局属各单位总工程师、技术骨干及局机关业务处室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召开了全局地质找矿转型发展部署会。此次培训是在全局地质找矿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的,课程体系系统而全面,内容涵盖了化探找矿技术链与方法论、岩相古地理与沉积矿产找矿突破、地矿勘查数字化、区域成矿规律与大地构造、航空地球物理、核测井技术及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等多个关键领域。培训师资力量雄厚,邀请了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唐文春正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牟传龙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冲龙教授等八位知名专家授课,保证了培训质量。参训学员表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既包含了传统找矿方法的深化与创新,也涵盖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既关注基础地质理论的突破,也紧密结合当前能源资源勘探的热点与难点。通过培训,大家系统更新了知识体系,掌握了新方法、新技术,拓展了找矿视野,进一步提升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和推动找矿突破的能力,为推动全局地质找矿工作转型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 10
    / 09
    近日,江苏煤炭地质勘探三队、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成功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年度监督审核。此次顺利通关,再次有力印证了三队、勘查院在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领域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成效。审核期间,认证专家组严格遵循审核程序,通过深入细致的文件审阅、覆盖全面的现场查验以及沟通访谈等多维度评估,对三队、勘查院管理体系文件的合规性、运行的有效性以及持续改进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管理细节的持续优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下一步,三队、勘查院将以此为契机,精准落实改进建议,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深化全员合规意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规范的操作、更加完善的体系,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 08
    / 09
    近日,电磁法分院负责实施的宁夏某煤矿地面物探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在项目光伏区施工环节,分院凭借创新思路与专业技术,有效破解多重难题,为项目稳步推进筑牢坚实基础。由于工作区内1/3范围为光伏发电区,区内电磁干扰非常严重,为保障数据采集质量,依据设计施工的常规模式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分院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创新采用“先试验、再优化、边施工、边调整” 的工作策略,针对光伏区电磁环境特点开展全天候的专项对比试验。试验覆盖白天、夜间不同时段,结果清晰显示:白天开展瞬变电磁数据采集时,作业区光伏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会严重影响数据有效性。其中,上午时段随着太阳光照增强,光伏设备输出功率同步提升,电磁干扰强度逐渐加大,导致采集数据中出现大量噪点,有效信号提取难度显著增加;中午时段干扰达到峰值,采集数据基本失去使用价值;直至太阳落山后,光伏设备停止运行,干扰信号强度大幅下降,与正常区域电磁环境强度基本持平。依据这一关键试验结论,分院第一时间与矿方深入沟通,最终确定将数据采集时间调整为夜间,从根本上规避了光伏设备电磁干扰,确保数据采集质量达标。夜间作业虽解决了电磁干扰问题,却面临协调、安全与效率三重新挑战。在协调层面,光伏区涉及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分院主动担当,积极与各相关方对接,围绕夜间作业时间安排、设备使用权限等核心问题逐一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为夜间作业有序开展扫清障碍。在安全与效率优化上,夜间放线作业存在较高安全隐患,且数据采集效率易受影响。分院通过统筹资源调度,增配多条大线至项目现场,充分利用下午及太阳落山前无法开展数据采集的“空窗期”,集中完成收线与线框布设工作,待夜间仅进行线头连接与数据采集,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同时,为强化安全保障,将每个数据采集组人员从 3 人增至 5 人,进一步筑牢人员与设备安全防线,确保每日预定工作量高效完成。安全始终是项目施工的核心底线。夜间作业期间,分院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不仅为全体作业人员配齐安全帽、反光背心等安全防护设备,还组织开展覆盖作业流程、应急处置等内容的专项安全培训,全方位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实现项目施工全过程“零事故”。此次宁夏某煤矿地面物探项目中,电磁法分院通过创新调整作业时间、高效破解协调难题、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既保障了数据采集质量,又推动项目高效推进。其积累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在类似复杂电磁环境下开展物探项目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参考,也充分彰显了分院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