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08
    / 05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首批地质调查实验室名单,江苏地研院成功入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实验室名单,这是江苏地研院从传统的煤炭地质检测迈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后,再拓展到自然资源领域综合检测的标志性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地质调查项目分析测试实验室管理,加强地质调查实验测试质量监控,保障实验测试数据质量,更好支撑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地质调查实验室筛选工作。江苏地研院组织专业骨干,优化单位资质、能力、人员、设备设施、场所环境、检测方法、质量保证等材料,积极申报地质调查管理系统。经单位推荐、网上申请、资料初审、现场复核,作为总局系统内唯一一家入围的实验室,成功进入首批入库实验室名单。江苏地研院坚守检验检测主业,近七十年来,从煤炭地质领域逐渐拓展到环境地质的水土气声检测和农业地质的第三次农业土壤普查。此次成功入围,进一步增强了江苏地研院检验检测业务的品牌影响力,对加快融入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设好总局检测示范院(队)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08
    / 05
    4月22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在勘研总院召开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支撑团队工作交流会。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参会。会议旨在总结技术支撑团队阶段性成果,剖析问题短板,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为矿山安全灾害防治提供更强技术支撑。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琚宜太出席会议。总局勘研总院作为技术支撑团队,完成了《煤矿安全规程·地质保障篇》《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等规范的编制工作,为行管部门和企业开展了40余次“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宣贯工作,先后在内蒙古、河南、新疆等煤炭资源大省的诸多煤矿开展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服务,在深部煤炭资源评价和隐蔽致灾因素精细探测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与会专家对技术支撑团队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要求团队“沉下去服务企业,抽出来谋划全局”,从加强连片矿区区域普查工作、加强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调研、做好“十五五”规划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目标和实施规划编制的支撑工作、做好深部煤炭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积极投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的宣贯、服务五个方面做好今后工作。...
  • 08
    / 05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1670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5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邓晶同志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表彰。邓晶现任中润公司甲醇分厂工艺员、化工总控工高级技师、化工正高级工程师。从业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完成不停车更换加氢催化剂、空分空压机汽轮机改电机等技术革新项目40余项,为企业创效5400余万元。她设计实施的《一种新型多功能煤气混合器》获得2021年度煤炭行业“五小”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她带领的甲醇中控室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她培养的徒弟中,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5人获评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3人获得唐山工匠称号,9人成为中浩公司和中润公司值班长。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近年来,开滦集团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特别能战斗精神”,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文化熏陶,激发了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发挥劳模、优秀技能人才在精神品质、传承技艺、创新攻关、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了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企业实际,广泛开展岗位建功立业劳动竞赛、职工技能大赛、“五小创新”、师带徒等活动,不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 08
    / 05
    京能地质高质量完成门头沟区大台垃圾楼改造工程近日,北京京能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门头沟区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改造项目——大台垃圾楼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作为区域重要民生工程,该项目自2024年11月开工,克服冬季施工困难,仅用120天实现高质量交付,为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升级注入“京能力量”。2024年11月,项目正式破土动工。面对寒冬、风雪、山区等恶劣环境,京能地质进行专项部署,在科学编制专项冬季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极端天气情况下,保证安全施工和质量达标的预案,破解影响质量、进度的难题。全体建设者不惧严寒、日夜鏖战,终于在2025年3月20日实现高质量交付,为门头沟区民生保障按下“加速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京能地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项目部始终将质量管控放在首位,针对垃圾站特殊质量要求,重点加强防水、防臭施工。项目建成后,大台垃圾楼将承担起周边社区、商户的日常垃圾集中收储与转运功能,可使垃圾转运效率提升40%以上,大幅减少垃圾暴露时间与二次污染风险,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与城市面貌。大台垃圾楼的顺利落成,是京能地质践行国企使命、服务民生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匠心筑精品”的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投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京能力量”。...
  • 07
    / 05
    近年来,按照陕煤地质集团标准化班组建设工作要求,研究院公司以安全管理标准化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成功组建无人机和工程测量两个班组,并在矿山地质勘查领域交出了亮眼的安全与效率答卷,成为集团基层班组建设的标杆范例。无人机班组:云端之上的气象破局者在秦巴山区复杂的地质勘查作业中,无人机班组曾因局地微气候显著、天气预报滞后等问题,面临日均无效出勤率达37%、单架次有效作业时长不足65%的困境。班组从《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评定规范通用要求》的“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控制”要素中汲取灵感,创新建立“卫星云图+风力风向图”实时分析体系。每日班前会,班组通过研判卫星云图数据动态调整作业计划,飞行中由安全员实时监控气象变化,为无人机巡航与降落筑牢安全防线。这一革新使作业有效窗口期预测准确率从58%跃升至89%,单日无效出勤率降至9.7%,20km²作业周期从96±12小时压缩至68±4小时,突发气象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凭借安全管理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无人机班组在2023年通过集团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评审,2024年获评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并斩获陕投集团“安全环保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其“鹰眼行动”风采展示视频在陕投集团班组风采展示中荣获二等奖,成为地质勘查领域“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生动注脚。工程测量班组:地表监测的智能转型先锋传统人工测量模式曾让工程测量班组陷入“数据滞后、高风险作业、记录误差”的三重困境:零下20℃的露天作业环境导致冻伤风险很大,人工记录错误率高达15%,甚至因数据延迟险些陷入塌方险情。班组以“风险分级管控”、“设备设施管理”、“安全培训”为切入点,开启“技防+人防”协同革新。通过引入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与自动化监测设备,加装防冻罩突破低温技术瓶颈,实现24小时实时数据传输;将人工观测频率从每月1次优化为“自动预警+季度复核”,高风险区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电子台账覆盖率达100%;开展新设备操作专项培训与“老带新”机制,推动全员向数字化作业转型。革新成效显著:监测效率提升60%,数据采集频率从每月1次跃升至每分钟1次;成功预警3次塌方风险,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10分钟;高危区域作业人次减少80%,员工冻伤率清零,数据准确率从85%提升至99%。班组以安全管理标准化为基石,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标准化建设:从“单一标杆”到“集群升级”无人机班组与工程测量班组的创新实践,正是研究院公司深化“5831班组安全屋”模式的缩影。作为集团首个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无人机班组通过“传帮带”、“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等机制,向工程测量班组等基层团队输出先进经验。工程测量班组积极对标,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规范作业流程,掀起争创一级班组的热潮。如今,研究院公司以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建设为引擎,推动基层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跃升,在矿山地质勘查领域树立了“安全与效率并重、创新与传承共融”的典范。未来,公司将继续以科技赋能安全,以标准夯实根基,为矿山安全生产贡献更多“陕煤地质方案”。...
  • 07
    / 05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朱兆恺)近日,记者从省地质局获悉:该局水文地质大队在吉安市吉州区樟山新区地热水勘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勘查到吉泰盆地地热温度最高、最具开发价值的地热水资源。地热水资源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和优势。吉泰盆地是江西省第二大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综合地质结构、区域地温场等地质条件,具备找寻盆地型地热水资源的可能。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充分研究以往地质资料,组建精干力量组成勘查团队,经过野外踏勘,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克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没有典型地表热显示的吉泰盆地,选定地热钻孔的施工位置,成功探获约818立方米/日、水温达57℃的中低温地热水资源。据了解,该处地热水富含偏硅酸、氟等微量元素,达到理疗热矿水浓度标准,将为当地医疗保健、温泉洗浴、景观资源和旅游度假等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 06
    / 05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中国地质学会第五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名单,三队测试中心凭借卓越的科普实践成果与科研创新能力成功入选,标志着该中心在地质科普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作为第三勘探队的核心技术部门,测试中心始终坚持“把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科普资源”,近年来,科普工作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被安徽省地质学会认定为“安徽省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省内地质科普重要平台;2024年,先后获安徽省科技厅科学实验汇演一等奖、科技部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二等奖,并获评安徽省科协“典赞2024科普安徽年度科普团队”称号,同时3名科普骨干荣膺“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使者”称号。此外,中心还积极打造“地质科普校园行”、“实验室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品牌,累计开展活动三十余场,覆盖青少年及社会公众超2000人次,推动地质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有效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地质科学探索的热情。此次获评是对测试中心科普工作的极大肯定,中心将以此为新起点,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加大建设“中国地质学会科普研学基地”,全力架起地学科研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让地质科普工作成为三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名片”。图为中国地质学会的通知文件图为获奖名单图为科技部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现场图图为安徽省科技活动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现场...
  • 06
    / 05
    近日,中国知网下属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学术成果,首次开展学者学术影响力客观评价,遴选了“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朱裕振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榜单。据了解,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评选基于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CSI),通过跨学科、跨年度的论文被引频次标准化计算,客观衡量学者的学术贡献。入选者需满足近十年总PCSI值位于全国前5%(基线值10.297),且至少发表5篇高于理论均值的论文及1篇高影响力论文。2024年,全国初选作者达335万人,最终仅8.9万人跻身TOP5%。朱裕振的入选,标志着其研究成果在同行中受到广泛认可,体现了规划勘察研究院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通过学术交流、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兼具学术影响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06
    / 05
    五一劳动节阳霞项目地貌新疆阳霞煤矿卡达希一号矿井勘探项目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能源工程,承载着年产能120万吨的战略使命,却深陷天山南麓海拔2000米褶皱山脉的复杂地质环境中。作为青海中煤承接的最大勘探项目,青海煤炭地质一0五勘探队肩负特殊使命。这支被誉为“高原雄鹰”的专业队伍,深知每米钻探深度都关乎新疆能源版图的战略布局,每段岩芯样本都检验着地质勘探技术的攻坚能力,如何在“血液干涸”的勘探禁区激活现代化钻探设备成为决胜关键。在解决供水水源、方式、管线铺设及成本增加等难题过程中,项目临时党支部和青年突击队党员、技术骨干主动担当,带头攻坚,通过“三步走”方案成功破解供水困局。一  深入调查工区水源,解决供水水源问题水源实地调查项目组对勘探区周边水源展开实地调查,发现区域内主要存在两条沟谷与两条河流,塔克玛扎沟横穿矿区中西部,沟底海拔1325-1350米,虽有冰川融水形成溪流,但两岸峭壁裸露,植被稀疏。党员先锋队实地踏勘发现,雨季极易爆发泥石流,无法保障稳定供水,与其相邻的卡达希沟属季节性水道,仅在融雪期和雨季出现短暂洪流,同样存在山体滑坡风险,排除作为水源可能。东部阳霞河流量充沛,但受限于险峻地形,200米高差的陡崖使供水管道铺设异常困难,经青年突击队多次实地测绘验证,确认仅能为个别条件允许的钻孔提供水源,无法满足矿区全域需求。西部边界的塔拉克河展现显著优势,该河自北向南流经矿区,与开阔河谷的稳定流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枯水期流量有所下降,但其斜切地层的走向特征降低了施工难度,成为最优供水选择。综合地形与道路条件,项目临时党支部确定塔拉克河为钻探工程主力水源,阳霞河作为东部钻孔的应急备选。二  强化理论分析与实践综合检验,解决供水方式和成本增加难题管线检查面对矿区400米落差和复杂地形,临时党支部带领技术团队打响供水保卫战。经测算,20台钻机每日需800立方水,还要克服相当于40公斤重物压指甲盖的4Mpa水压。党员干部带头攻关,白天翻山越岭测管线,晚上核算数据发现“单级供水根本行不通!”“混合式供水是出路”,支委会连夜讨论方案,党员突击队分头行动,在山顶设减压站化解“高压炸弹”,利用沟谷地形架设重力流管道。为防漏水,党员先锋队每日徒步数十公里检查管线,技术组创新采用“压力补偿装置”,让末端钻机喝上“稳定水”。经过连续奋战,红色党旗飘扬在33公里供水线上,这套“重力+压力”组合拳,保障了钻探大会战顺利推进。三  综合影像与实地踏勘结果,破除地形限制,解决管线铺设难题管道铺设根据建成的特殊地形供水网,技术人员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规划出主供水线——从塔拉克河向东延伸至15号勘探线,同步建设两条南北向支线连接阳霞隐蔽致灾项目,形成覆盖16号线以西所有钻探点的供水网络。针对山区复杂地形,创新采用“高压管+普通管”组合方案,在陡坡段使用抗压管材,平缓区换用常规管道,并在关键节点加装重力流调流器13个、压力流止水阀(水锤消除器)4个。20多名施工队员在党员先锋队的带领下,冒着40℃高温翻越悬崖峭壁,累计落差超过600米,最终实现零事故竣工。经多轮压力测试,3级泵站与供水点全部达标。如今汩汩清流正通过这条“挂在崖壁上的血管”,为34个勘探机组持续输送水源,保障了矿产勘探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新疆阳霞卡达希一号项目组通过临时党支部的引领,创新实施“三步走”供水方案,构建三级泵站联动体系,党员先锋队与青年突击队昼夜奋战突破施工瓶颈,铺设33公里供水管线,形成日供水量超1000立方米的立体化供水网络,实现钻机全面进场,推动矿区勘探工作迈入规模化实施阶段。...
  • 06
    / 05
    4月28日-4月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举办。煤航代表总局参展并举行成果发布会,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莅临煤航展台考察指导,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煤航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军虎,总局科技信息部副部长(主持工作)云霄等出席峰会开幕式,并陪同参观。此次峰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峰会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等70余项成果,全面呈现我国在数字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新进展。在煤航集团现场体验区,吴军虎向苟坪汇报了煤航依托中国煤炭地质大数据中心,在资源环境数据资源、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生态、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成果与创新解决方案。苟坪对煤航以数字技术与智能服务赋能数字中国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并就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生态安全感知体系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攻关,充分发挥央企责任担当等工作作出了宝贵的指导。在峰会举办的新产品(技术)成果发布活动中,煤航集团遥感信息公司带来了《生态安全时空智能监测技术》主题路演,展示了矿区“空、天、地、时”一体化生态安全感知创新成果。成果聚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地质灾害多发等影响生态安全的问题,打造了基于时空智能的两套技术体系——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评价技术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峰会上,煤航重点展出了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的核心技术成果与创新解决方案,包括“空天地时”一体化生态安全感知体系、智慧城市与政务数字化转型方案、文旅经济与文化遗产活化沉浸式系统、透明地质保障体系、智慧管网综合解决方案、农业现代化与粮食保障方案以及集成多参数传感器与AI模型的地质灾害地面智能监测网等,受到了观展人员广泛关注,央视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部大数据中心,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机构专程到展台深入交流。下一步将煤航将深度融入数字中国战略,持续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及新场景应用,不断提升数智化服务能力,为数字中国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创数智发展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