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20
    / 06
    近日,煤航集团中标“宁夏贺兰山汝箕沟太西煤火区安全与生态治理项目一期自动化及通信工程项目”“新疆库车市阿格村温泉初生煤田火区补充勘查项目”“陕西省国土整治中心2025年陕西省省级山水遥感监测项目”“陕西省2025年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改建和日常维护项目(2包)”等多个重点项目,以科技优势赋能国家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应急。“宁夏贺兰山汝箕沟太西煤火区安全与生态治理项目”承载着守护贺兰山生态安全、保障全球稀缺的太西煤资源安全的双重重任。煤航集团将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手段,深度融合遥感、GIS及物联网技术,构建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监测治理体系,实现对煤火区的实时动态监测、精准分析与科学治理,为贺兰山生态屏障加固、能源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新疆库车市阿格村温泉初生煤田火区补充勘查项目”运用“空-天-地-深”一体化探测技术,深入剖析火区形成机制,精准查明火区分布与深层热气泉资源储量,为后续煤田火区治理及热气泉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陕西省国土整治中心2025年省级山水遥感监测项目”聚焦省级山水及纵向补偿,对已验收山水项目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评估,核查在建项目管理状况与进度,为项目监管提供精确数据支持,助力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遥感监测评估体系,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省2025年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改建和日常维护项目(2包)”主要针对陕南地区地势复杂、山峰陡峭、河流深切,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等特点,改建和维修该地区应急设备数量超过2000台设备,并提供设备监测数据服务质保、预警信号值守和处置等,为筑牢地质灾害防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 20
    / 06
    京能地质创新技术斩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日,北京京能地质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富水砂卵石地层地连墙及先插法钢管柱高精度施工关键技术”荣获2024年度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企业在地下空间领域取得新突破,技术实力获行业权威认可。此前,该技术已揽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该技术创新研发桩柱垂直度控制设备与自动化施工工艺,融合无线传输、传感及信息化技术,打造出行业领先的先插法地面钢管柱调垂机与智能调平监测系统。其可应用于轨道交通枢纽、暗挖地铁等大型工程,成功攻克地铁暗挖不降水施工难题,实现盖挖逆作法中钢管柱自动化、高精度安装,调垂精度达1/1000,大幅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填补了地下空间领域先插法工艺空白,为城市建设和行业技术革新提供示范。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北京轨道交通28号线东大桥站、京广桥等重点钢管柱工程项目。未来,京能地质将聚焦能源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大主业,深化技术创新,加速数智化转型,全力打造国内顶尖的首都综合地质服务企业。...
  • 20
    / 06
    6月11日,第一大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昌吉地质大队在昌吉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启地质领域合作新篇章。此次合作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新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展,积极融入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签约现场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秉承“平等协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国家新一轮战略性找矿突破行动,立足新疆地区,聚焦优势矿产资源,在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双方将整合技术力量,联合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矿规律研究及矿业项目优选、共建共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数据库、地质矿产资源成果数据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等工作,助力提升新疆地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同时,双方将加强在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交流领域的合作,共享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共同提升地质服务水平。...
  • 20
    / 06
    6月10日下午,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赵维明一行5人到访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开展座谈交流。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绍军出席并主持座谈交流。朱绍军对赵维明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河南省地质研究院的改革组建、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情况,并围绕地勘单位改革、产业转型、内控管理、“十五五”规划编制及双方下一步建立沟通机制、战略合作等内容进行交流座谈。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赵维明对我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河南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希望今后加强双方沟通联系,学习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先进经验和做法,确保改革发展工作取得实效。华勘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处、五一七大队相关负责人;院科研事业部、财务审计部、金属所、信息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交流。...
  • 17
    / 06
    能源绿色化加速,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5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下简称:中煤地质总局)在福建发布“中国地热一张图”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公益性中央企业,中煤地质总局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中煤地质总局党委书记贾春曲。水文局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居工程配套供热(冷)工程中深层地热二期项目记者:地热能作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请问地热资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有何优势?贾春曲:地热能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强、低碳环保等显著特征。地热能作为稳定高效的基荷能源,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破解“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瓶颈的关键抓手。我国埋藏深度在5000米以浅的地热资源储量相当于30万亿吨标准煤,是已探明煤炭资源的40多倍,资源潜力巨大。地热能环境效益突出,其发电和直接利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仅为传统化石能源的1/5到1/10,是“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地热能不受气候、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可作为基荷电源,保障电网稳定,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地热能应用场景多元,可应用于能源发电、建筑供暖制冷、农业种植养殖、工业烘干、温泉康养文旅等诸多领域,实现“一热多用”。目前,地热能利用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比例尚不足1%,随着全球碳减排形势愈发严峻,地热能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记者:“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社会广泛关注,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请您谈一谈发布“中国地热一张图”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贾春曲:根据2023年数据,我国地热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79亿元,同比增长17.78%。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规模达占全球总量的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末,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13.9亿平方米,年替代标煤4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8亿吨。地热能正从“小众能源”向战略性能源转型,地热能产业链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成为绿色经济新增长极。中煤地质总局作为中央企业,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地质勘查行业的重任,聚焦地勘核心主业,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通过原创技术的更新迭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煤地质总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以原创的“构造控热理论”及“源储理论”为基础,研发了“中国地热一张图”。“中国地热一张图”的发布是中央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果,是地勘企业聚焦核心主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推动能源“四个革命”具有重大意义。记者: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研发,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中国地热一张图”的研发过程。贾春曲:近些年,中煤地质总局持续深入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充分发挥“三个排头兵”作用,加强党建引领,以党建促创新,以党建谋发展,以党建强队伍。总局所属水文地质局8个团队历时6个月开展了集中式科技攻关;强化校企合作,充分结合中央企业、科研院校的各自优势,共同推动该平台的研发,与福州大学联合创建“生态文明实践与创新中心”及“工业水污染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将福建坦洋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示范点,在坦洋村1740米深部钻获闽东首口高温地热井,在对口帮扶县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堡山村采用“浅层地热能+太阳能跨季节储能”技术建成高寒地区地热集中供暖示范工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地热新能源利用新路径。记者:地热能实现了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南方地区温暖过冬、清洁度夏。请问“中国地热一张图”对我国地热行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贾春曲:“中国地热一张图”是中煤地质总局研发的全国首个地热资源数据融合平台,可以直观快捷地评估地热开发利用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实现了地热资源管理的数字化革命。该平台集成全国2057眼地热井、2407处温泉、4252条大中型断层等核心数据,实现地热资源质量评估、开发规划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可为地热温泉分布规律研究提供资料支撑;对全国地热资源进行“五带五盆”、5A级地热富集区划分,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科学靶区;基于系统数据,通过算法预测地热井参数,结合地热能开发利用“五化”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定制化开发方案。开展物探工作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家在地热产业链建设中的重点布局和发展方向。贾春曲: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是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明确将地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制定量化发展目标,截至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在应用方面,地热发电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我国地热能发电装机量仅占全球的0.22%,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包括绿氨生产、工业供热、农业温室等在内的“地热+”综合应用,市场前景广阔。记者: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在我国已形成规模。请您介绍一下中煤地质总局在地热产业方面培育新质生产力情况。贾春曲:中煤地质总局作为我国地质行业的主力军、国家队,在地热能产业链中地热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和地热资源利用等诸多环节均具有技术优势。在原创理论突破方面,中煤地质总局深入开展了地热形成机理基础研究,创新提出“构造控热理论”“源储理论”等一批原创性基础理论,对地热富集规律研究和地热田评价起到引领性作用,形成地热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中煤地质总局在地质、钻探、暖通、自动化、材料等各专业技术领域保持均衡发展,拥有完整的核心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体系,包括地热地质勘查技术、特种钻探技术、多种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中煤地质总局依托院士工作站的技术支撑,打造集设计研发、投资运营、设备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集群;参与国务院国资委“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协同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效推进深部地热产业。记者:请您分享一下中煤地质总局在地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案例。贾春曲:中煤地质总局作为一支成立70余年的地质国家队,自成立以来就转战我国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地热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中煤地质总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地质条件多变的挑战,依托数十年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逐渐形成地热能开发利用“五化”北方模式和南方模式。北方模式即高温能源化地热发电,规模化建筑物供暖,特色化温泉文旅康养产业,专业化地热蔬菜种植、热水养殖等,产业化的综合地热产业链发展;南方模式即能源化地热温泉基地,规模化地热温泉入城入户,专业化的种植水产养殖、烘干产业,特色化的温泉文旅康养、理疗、医疗产业发展,产业化综合利用、大型温泉文旅、美食和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建设“温泉+”产业链。在东北地区,中煤地质总局运用“构造控热理论”,揭示郯庐断裂地热带控热规律,成功在辽宁省发现了受郯庐大断裂控制的3个高温地热田,对郯庐大断裂控热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全国地热资源靶区优选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华北地区,中煤地质总局将水文局(中煤地热集团)迁至雄安,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项目中,首次成功钻探我国第一眼大口径长距离换热U型对接井,垂直深度2500米,填补了中深层“取热不取水”技术研究的空白;在西北地区,中煤地质总局采用“取热不取水”的技术在青海省西宁市开采地热资源,创新性解决由于矿化度高腐蚀结垢而使地热能无法利用的技术难题,施工的3000米地热井井底温度达到113摄氏度,实现在高矿化度地热水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在西南地区,中煤地质总局在云南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成功打出首口优质地热井,井口水温62摄氏度以上,结束了该区域10年未能打出地热井的历史。在华南地区,中煤地质总局党委与坦洋村党支部开展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育,成立乡村振兴突击队,以“溪水制冷、福报温泉、生态治理”三大工程奏响坦洋振兴“山水大合唱”,钻获闽东首口高温地热井,探索出“红色引领+绿色赋能”的乡村振兴新举措。记者:展望未来,中煤地质总局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链乃至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贾春曲: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方面,中煤地质总局发挥主力军作用。中煤地质总局所属水文局集团与青海局协同攻关,合作开展青海省地热勘查及开发利用研究,加强深井换热技术在青海未来空间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推广应用,填补青海省地热资源只有勘查成果、没有深部开发利用的空白,打造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应用场景,对青海、云南等地在内的西部地区干热岩开发利用、提升能源安全韧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中煤地质总局发挥先锋队作用。以河北邯郸东部新区中心湖地源热泵项目为例,创新提出“构筑物下实施浅层地埋管”理念,将地埋管埋设在湖底,以地下浅层地温能为周边公建项目提供冷热源,提出“智慧+新能源”的绿色采暖新模式,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对全国新区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中煤地质总局发挥排头兵作用。该局依托专业技术优势,运用“中国地热一张图”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项目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热新能源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中煤地质总局发挥领头雁作用。中煤地质总局将进一步聚焦地热能产业发展,整合优质资源贯通“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技术体系-地热资源利用”全产业链,形成“北方高温发电+规模化供暖”“南方温泉文旅+多能互补”差异化模式,积极推动地热能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争创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重任在肩,使命如磐。中煤地质总局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深入推进能源供给革命,以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以全链布局激活产业动能,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双碳”目标的征程中,奋力书写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地热篇章”。...
  • 17
    / 06
    科技创新5月27日,局(集团)科技质量部联合团委举办第三届2024年青年科技(QC小组)项目验收评审会暨总局第三届QC小组成果选拔赛。副局长、副总经理平立华主持活动并讲话,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专家吴霰受邀担任评委。第三届青创赛(QC小组)启动以来,局团委认真组织开展大赛宣传推广工作,共有8家直属单位19个青年科技项目参与本次大赛。经过申报立项、集中评审,最终进行现场发布展示。经过激烈角逐,本届共评选出青创赛(QC小组)一等奖1个,二等2个,三等奖3个,并从获奖项目中遴选出5个优秀项目,参加总局第三届QC小组成果发表赛。据统计,本次所有参赛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优秀报告2篇,技术改进8项,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1700万元、节约生产成本约 280万元。为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局)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培育具有解决生产一线质量问题的小组成员,提升全局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其间,还举办了QC质量管理小组培训。各单位分管科技质量的领导、科技质量部门负责人、QC小组负责人,以及青年技术骨干45人参加了培训。获奖名单一等奖提高开阔水域DEM、DSM水面置平工作效率(物测队三维智绘攻坚QC小组)二等奖降低激光熔覆缸套成品不良率(远方动力绿色地勘装备QC小组)提高植生孔种植苗木成活率(长江环境植生孔苗木种植QC小组)三等奖研制一种适用于松软含砂地层钻井施工的钻井液调配方案(勘探三队储能先锋QC小组)提高高陡边坡植被养护喷淋覆盖率(长江基础植被养护QC小组)研制高精度全自动滴定设备(勘研院土工试验创新团队)...
  • 17
    / 06
    6月12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卫一行赴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就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共育高素质人才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成功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座谈会上,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金毅对公司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与优势特色。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刘卫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务领域、技术实力、发展规划以及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他强调,高校是创新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空间信息院高度重视与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此次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公司将积极为学院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共同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双方一致表示,此次框架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双方搭建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是双方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携手开创校企合作共赢新局面。公司地质勘查部、物探技术中心、电磁法分院负责人参加座谈...
  • 17
    / 06
    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在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领域深耕细钻,完成了变害为宝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瓦斯又叫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在煤矿开采中,瓦斯存在爆炸与突出等潜在大风险,是威胁矿井安全的“头号大敌”。但是,瓦斯也属非常规天然气,兼具经济和环保价值,是关键的战略资源。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依托第一勘探队成立山东首家矿山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提高瓦斯抽采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等技术难题,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开展“高瓦斯突出煤层强化增透高效瓦斯抽采关键技术理论研究”等4个科研项目。其中,在破解传统水力联动机械造穴机械刀臂展开缓慢、造穴直径偏小等技术方面,历经3次迭代研制成功新型水力联动机械造穴装置,煤壁内平均展开时间仅需约5分钟,展开效率提高12倍,煤段内施工效率达水力冲孔工艺效率的3倍。该装置目前已完成工业化试验,大大增强了煤层瓦斯抽采效果,累计解放5000余万吨煤炭资源。此外,聚焦煤层气开发利用,开展井下瓦斯开发利用技术攻关与实践,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难题,完成了井下瓦斯钻探进尺70余万米,抽采瓦斯纯量逾1000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了解,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科技投入达到年度到账事业收入的2.9%,创建29个重点管理科研创新平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山东省矿井上下导航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取得发明专利88项,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综合物探找煤技术获全国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为全国地勘行业唯一获奖的煤炭科技成果。...
  • 16
    / 06
    近日,广西煤炭地质一五〇勘探队承担的合山市煤层气项目野外工作顺利通过广西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并获评“优秀”等级。一五〇勘探队合山市煤层气项目验收会上,项目负责人详细汇报了项目的整体概况、实施过程、阶段性成果及后续规划。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对项目各项工作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检查和质询,并实地考察了野外煤层气钻井施工现场和岩心。项目验收会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对项目野外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表示充分肯定,尤其对项目取得的找矿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在验收过程中,专家组还就资料整理、报告编制等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并要求项目组加快推进室内报告编制及备案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资料整理,重点突出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果。...
  • 16
    / 06
    为深入贯彻青海中煤“综合管理提升年”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与专业技术水平,近日,青海中煤举办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题培训,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培训。培训特邀地质灾害防治领域资深专家、正高级工程师郭岐山授课,郭岐山结合自身丰富经验, 围绕“勘查部署科学化、施工管理精细化、问题处置标准化”三大模块,深入剖析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与施工的核心技术,以玉树“4·14”震后治理等典型案例为引,着重强调“勘查设计先行”理念,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遵循科学流程,确保方案与地质条件匹配。本次培训覆盖地质灾害防治全流程。参训人员反馈,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案例生动,特别是对勘查设计优化、滑坡测绘比例尺选择等技术难点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对实际工作极具指导意义。下一步,青海中煤将依托专家团队,深化技术培训交流,不断加强高原特殊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技术攻关与能力储备,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地质安全保障,为青海中煤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年度目标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