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10
    / 10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全省已经评价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年均可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回灌条件下,中深层地热年度可采资源量约1.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7.25%。在大同市天镇-阳高,建成了我国内陆中东部地区第一口埋藏最浅、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的地热井,实现地热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山西先后出台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投入勘查经费5.78亿元,部署实施省级公益性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61个。大力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合作,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推动山西地热能产业迈入发展新阶段。图为已建成的地热能项目中的回灌井。新华社记者柴婷 摄为推进区域规模替代,山西省加强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山西综改示范区持续推动“地热+”综合能源供热制冷,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风能、空气能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地热供暖制冷等22个项目先后落地,以点带面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定地热销售收入价格为1元/立方米,有效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为地热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
  • 10
    / 10
    近日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决赛在遂宁市举行本次大赛由国家数据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联合21个省级部门(单位)成都市、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以“数据赋能 乘数而上”为主题,聚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融合应用,聚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四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经过激烈角逐省地调院所属规划中心牵头组建的“规划支撑服务青年突击队”凭借《“村智绘”:基于大模型的乡村规划智能决策平台》项目荣获大赛现代农业赛道三等奖。“村智绘”平台的研发与落地探索,充分展现了数据要素与大模型技术在赋能乡村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省地调院所属测绘中心联合组建的“泥石流哨兵智能防控团”凭借《实景三维赋能泥石流灾害智能防控》项目荣获大赛应急管理赛道优秀商业价值奖。“四川省泥石流沟实景三维调度管理指挥平台”构建了统一的三维立体备灾数据库,实现了从常态化监测预警到灾后应急评估的全流程数智化管理。下一步➤省地调院将以此次大赛为新起点,做好参赛经验总结,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深度挖掘我院各领域数据的乘数效应,围绕释放数据价值核心目标,积极培育数据应用生态,打造更优示范性数据应用场景,为推动各领域数字治理贡献地调力量。...
  • 10
    / 10
    日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海太长江隧道建设迎来关键节点,其A4标项目“沧渊号”盾构机成功穿越江北长江大堤,掘进突破454米,即将开启最核心、最艰险的江底穿行之旅。该隧道作为长三角核心跨江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把南通至苏州的过江时间缩短50分钟,有效打破两地跨江通勤的时空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沧渊号”盾构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盾构机得以安全、稳步推进,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与可靠的技术保障。自盾构始发以来,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勘测公司监测团队便同步启动了为期36个月的盾构区间监测“护航”任务,为这条超级工程的安全掘进筑牢坚实的技术根基。为确保监测工作与盾构施工高效协同,团队早在今年4月份便进驻现场,超前完成勘察核验、高危区域监测方案优化等关键工作。通过与施工方中交隧道局紧密对接,明确数据上报时效要求,配齐专业监测设备,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监测实施过程中,物测队团队共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157处、管线沉降监测点11处、建筑物沉降监测点29处、江堤及河堤沉降监测点60处,隧道内还设68组拱顶沉降与净空收敛监测点,实现“无死角”覆盖。截至目前,物测队累计出具145期“零偏差”监测报告,是支撑盾构高效、安全掘进的核心要素,为盾构机掘进参数动态调整提供了关键、实时的科学依据,赢得了项目方的高度认可。从“毫米级”的监测为盾构施工锚定精度,到持续打磨监测技术、探索创新路径,苏煤物测人的专业素养,深植在每一次严谨的数据校准中,也融入了每一项技术优化的探索里。监测团队将继续坚守安全底线,以更加精准的技术服务和完善的监测方案,为海太隧道后续江底掘进保驾护航,让“苏煤物测”的品牌实力与责任担当持续闪耀在“万里长江第一隧”建设一线。...
  • 10
    / 10
    近日,由局(集团)负责实施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部干旱区煤能源基地区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在青海木里野外现场顺利通过预验收。该课题由总局统筹承担,此次野外预验收是课题推进的关键节点考核。验收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的专家组成考核组,项目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银丽教授亲临现场指导技术工作。专家组通过实地勘察,对示范工程的生态修复实效与整体实施进展给予高度认可,同时针对地质研究院具体执行的“西部干旱区煤能源基地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及技术示范”课题,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与优化方向。局(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焦森在总结中强调,课题组需严格对照专家组意见,系统梳理实施经验,深化成果提炼,确保高标准完成课题任务书各项指标,为西部干旱区煤能源基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范式。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刘军省、课题技术负责人陈磊全程参与野外检查工作。...
  • 30
    / 09
    为促进技术共享与业务合作,共同提升地质钻探实战能力,9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程勘查室技术人员一行专程来到我队钻探四分队云南金矿勘探现场,开展了一场内容充实、注重实效的技术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旨在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复杂地层条件下的钻探技术能力,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坚实支撑。钻探现场,双方技术人员针对钻探中的重点与难点,围绕绳索取心钻探关键技术展开了热烈研讨。内容涵盖了绳索取心钻机的核心工作机理、弹卡总成内部精密部件的协同工作方式、针对不同岩层的钻头胎体科学选用、泥浆调配、破碎地层中的钻进参数优化策略,以及在松散填土层如何有效保证岩心采取率等核心议题。双方结合自身实战案例,分享心得,实现了知识互补、经验共享,汲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昆明中心对我队在复杂地层钻探中积累的实用技术和严谨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热情邀请我队后续赴其施工现场进行回访交流,进一步深化合作。...
  • 30
    / 09
    9月29日重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波带队到四川省地调院座谈交流党委书记、院长蒋俊出席并讲话蒋 俊高度赞赏重庆地矿局的发展成果,并介绍四川省地调院的核心职能与技术优势。他表示,重庆地矿局在地质勘查、科技创新等领域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力军作用,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广泛开展人才与科技交流,推进双方“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携手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 波对四川省地调院组建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四川省地调院在全方位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地质大数据建设、AI找矿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走在了行业前列。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矿产勘查、地灾防治、生态修复、地质大数据和科研创新等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川渝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贡献地质力量。重庆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迎五、李剑锋;四川省地调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之利、胡斯宪及双方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 30
    / 09
    9月27日上午,在第五届地热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产业装备博览会上,中煤水文局研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地热一张图——地热之鹰”精准找热平台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平台从“广域普查”向“精准勘探”的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发布以来,为我国地热资源“摸清家底”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专业能力,中煤水文局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聚焦“精准找热”这一核心环节,研发出“地热之鹰”专业找热工具,成为驱动平台数据价值实现深度转化的核心引擎。作为“中国地热一张图”的子平台,“地热之鹰”聚焦“精准探查、三维可视、智能研判、高效利用”四大目标,为大平台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内核。智能筛选,精准锁定。构建“遥感-化探-物探”三级智能筛选体系,全流程智能化赋能钻井选址,让“大海捞针”式的传统找热模式成为历史。构建“密码库”,破解地下谜题。创新构建全国首个“三位一体”热储物性参数体系,建立起庞大的热储物性“密码库”,为物探数据的精准解读提供了权威支撑。多维融合,实现“地质三维可视化”。打破数据壁垒,将地质、遥感、水化学、物探等多维信息,在统一时空基准下构建三维可视模型。用户可如同操作“地球CT”一般,旋转、切割,直观解析构造与热储关系,交互效率提升60%,数据融合效率提升3倍。“地热之鹰”平台的发布,有效提升了“中国地热一张图”大平台的数据深度与广度,使其真正实现了从“有什么”到“在哪里、有多少、怎么用”的全链条价值贯通。将有力推动我国地热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极大降低勘探风险与成本。未来,平台将持续迭代,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拓展应用场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地质智慧”与“央企力量”。...
  • 30
    / 09
    9月26日,地质集团工会联合团委、经营管理部及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开展“项目经理大讲堂”经验分享座谈会。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林国宣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赵彦雄主持会议,地质集团领导黄勇、纪宇飞参加会议。会上,十余名项目经理作为“实战导师”,围绕“项目全周期管理”“风险防控”“团队协作”等主题,开展高实用性经验分享。分享的项目覆盖甘肃、新疆、山东、广州、连云港等多个地区,不仅聚焦集团生态治理、矿山修复等主责主业,更融入市场开拓维度的实践探索,既有矿山生态修复的攻坚案例,也有地质灾害治理的创新尝试。分享中,项目经理们结合亲身经历,既拆解了项目推进中的“成功密码”——例如如何通过精细化管控降本增效、如何搭建跨部门协作桥梁;也复盘了典型案例中的“避坑要点”——例如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置流程、团队沟通中的常见问题解决办法。这场大讲堂不仅为项目经理搭建了“亮本事、学经验、促提升”的展示平台,打破了各项目、各公司间的信息壁垒,让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显著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员工归属感;更是从实战分享中挖掘出一批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的优秀人才,为集团打通“人才识别—培养—任用”全链条渠道提供了重要支撑。地质集团工会将系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讲堂”模式。下一步,还将扩大活动覆盖面,邀请管理层、核心岗位骨干等加入分享阵营,让经验共享成为常态,以人才赋能助推地质集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地质集团工会委员,团委副书记,总部各部室负责人,各公司主要负责人、经营分管领导、工会主席、团组织书记,以及各公司生产经营部门负责人共70余人,以现场和视频的方式参加会议。...
  • 29
    / 09
    近日,由山西省总工会、共青团山西省省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2025年“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我局推荐的四项优秀成果获奖,其中,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气测异常定钻深的装置及方法”获一等奖。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成果、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两项成果获二等奖。创新大赛共评出优秀成果一等奖60个,二等奖300个,三等奖600个。此次获奖,不仅集中展现了我局创新工作的扎实成效,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的创新热情,为全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29
    / 09
    9月26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余文权一行五人到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进行交流调研。省地质局副局长、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伍青云主持调研座谈会。会上,伍青云从内设机构、组织架构、目标定位、具体职责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农业地球化学、富硒土地认定、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农村水源地勘察、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等多个涉农专业、业务进行了深入阐述。余文权回顾了省农业科学院与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渊源和联系,以“相互帮助、一起做事、共同发展”为核心,从农业地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随后,双方参会人员就富硒土地成果开发、全域土地整治、农业大数据与地质大数据融合、地热资源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场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场地溯源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领导均表示,要建立联合共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业务拓展、创新成果、人才培养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融入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作物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领导参会,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项目管理处(成果转化处)、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地调院和煤勘院代表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