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19
    / 08
    近日,江苏省2025年“三首两新”(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新技术新产品)产品认定名单重磅揭晓。江苏远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注水泵内孔硬质合金激光熔覆技术”及“矿山高效环保注水(浆)泵集成设备”两项科技成果,成功跻身榜单。长期以来,矿山注水泵关键部件在严苛工况下磨损腐蚀严重,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成为行业痼疾。远方公司此次获得认定的“注水泵内孔硬质合金激光熔覆技术”正是对这一痛点的精准攻克。该技术运用高能激光束在注水泵过流件内孔曲面精密熔覆特殊硬质合金层,成功实现了传统电镀、喷涂工艺难以企及的高结合强度与极致耐磨防腐性能。经严苛工况验证,应用该技术的核心部件寿命跃升2倍以上,大幅降低设备停机维护频率及备件消耗,显著提升了矿山深井注水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与经济性。如果说熔覆技术是点上的突破,那么同步入选的“矿山高效环保注水(浆)泵集成设备”则代表了系统级的创新跃升。该设备以远方公司自研的高性能注水泵为核心,深度融合智能变频驱动、多级精密过滤及远程监控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绿色注水解决方案。该集成设备泵送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实现15MPa压力注水综合能耗5.5kWh/m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源头上守护了矿山的生态环境。江苏省“三首两新”产品认定名单是省内制造业尖端创新力量的权威认证。公司将依托省级平台的强大赋能,加速推进这两项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迭代升级,将创新技术真正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澎湃动力,为江苏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贡献坚实的远方力量。...
  • 19
    / 08
    为落实青海中煤“综合管理提升年”工作部署,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近日,青海中煤技术团队主动下沉项目一线,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赴团鱼山露天煤矿地质勘探工程现场,开展督导检查与现场教学。在采剥边坡作业区,聚焦岩层勘探关键技术,围绕岩性识别、厚度测量及岩体力学参数测定等核心环节开展专题讲解,通过“理论+实操”教学模式提升复杂地质研判能力,为后续边坡稳定性评估奠定技术基础。传道于行夯实根基。结合现场岩层剖面特征,阐释岩性综合判定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方法,强调“严谨为要、精准为本”工作准则,使技术人员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与责任内涵,特别指出:“产状测量必须精准把控工具校核、数据采集、记录复核全流程”。授业于实规范标准。通过现场演示产状测量标准化流程,从工具使用到误差控制,逐项解析技术要点。采用“示范教学+实时纠偏”方式,使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罗盘定位、层面识别等操作规范,确保技术标准有效落地。解惑于难突破瓶颈。针对边坡稳定性评估难题,通过案例解析厘清岩体参数测定、结构面分析等技术突破路径,消除理论应用壁垒。依托“理论讲解-案例推演-实操验证”三段式教学法,显著提升团队技术转化能力。在听取项目组阶段性工作汇报并现场检查后,技术团队对项目推进提出了优化建议,强调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合,立足本次项目实际需求,持续优化工作方法,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以提升工作效能。此外,技术团队还重点检查了项目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要求项目组针对夏季天气多变的特点,合理调整作业时间,确保应急预案全面覆盖、落实到位,切实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此次指导有效破解技术瓶颈,强化质量安全双控意识。项目组表示,将严格落实技术团队相关要求,加速数据分析进程,高标准推进团鱼山煤矿地质勘探工程,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 19
    / 08
    曾经,这里是矿坑裸露、废渣堆积的“生态伤口”;如今,稻浪翻滚、鲜花如海、悬崖披绿……江西中煤用魔法般的修复术,让上饶市广信区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335个地块完成了“华丽变身”!01瓦窑废墟讲述“稻田守望”皂头镇新田村149号地块,曾是63.57亩的废弃砖瓦窑,废砂石成山、污水横流。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土地整治”,51.84亩新田迎两季丰收,水稻总产量超4万公斤!70岁老余抹着泪说:“火熄了30年,地终于活了!”02灰色悬崖勾勒“绿色刺绣”清水乡墩底村230号地块,85.95亩的废弃石煤矿留下70°陡峭“灰色悬崖”。技术员们用“蜂巢格室+喷播复绿”技术,在百米高空如“绣花”般作业。如今,野蔷薇绽放在岩缝,绿色阶梯铺满绝壁!03昔日洼地唱起“田园牧歌”田墩镇87号地块曾是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如今通过强夯清淤、客土回填,21.7亩水田+5.41亩林地重获新生。村干部蹲在田埂上笑:“稻穗比周边的还饱满,白鹭都来安家了!”04废弃矿区化身“油菜花海”黄沙岭乡蔡家村58号地块原是140亩废弃煤矿,经削坡放阶、喷播复绿后,24.26亩旱地成金色油菜花海,115.74亩林草地绿意盎然,蜂飞蝶舞美成油画!硬核数据见证“生态奇迹”——截至2025年4月:修复面积4992.16亩,规划超1.1万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8处,治理水土流失3427亩新增耕地596.53亩、林地825.35亩 从“黑色伤疤”到“绿色银行”,江西中煤用“一矿一案”的精准修复,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 19
    / 08
    日前,三队联合安徽岩土钻凿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投标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埇桥区2025年度符离镇灵寺村废弃石料厂等12个生态修复项目(EPC)”。该项目分布在埇桥区符离镇、褚兰镇等5个乡镇,施工面积1800余亩,施工周期为120天。项目实施后将有效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视觉污染、生态退化及安全隐患问题,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埇桥注入强劲动力。下一步,三队将与联合体成员紧密协作,严格按照项目标准要求,统筹人员物资设备,高质高效地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 19
    / 08
    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新认定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名单,其中省煤田地质局获批2项,分别为省煤田地质局五队牵头建设的“煤系战略矿产勘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参与共建的“深部构造区动力灾害防控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煤系战略矿产勘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山东省各煤田煤系中伴生矿产尤其是战略性金属的协同开发、燃煤产生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旨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破解煤系矿产勘查难题,应对紧缺关键金属矿产稳定供应的严峻挑战,以及打造供应链优势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深部构造区动力灾害防控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专注于深部构造区动力灾害防控领域,在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减少灾害损失方面确立了七大技术方向,全面覆盖灾害发生机制及多源监测预警、巷道围岩流变损伤与冲击动载协同致灾机制、矿井突水机制及防控技术、覆岩时空变形“空-天-地-井”多源监测方法、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及智慧救援等多个关键环节,将重点开展实验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 15
    / 08
    近日,一一七公司成功中标麻地梁煤矿地质补勘孔项目及麻地梁煤矿井田西翼补充勘探项目。标志着公司在地质勘探核心业务领域再获重要突破,充分彰显了客户对一一七公司专业能力与服务品质的高度信赖。麻地梁煤矿地质补勘孔项目将为矿山的精细化管理与安全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地质数据支持;井田西翼补充勘探项目则对明晰矿区资源赋存状况、优化后续开采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次项目的成功中标,是公司在积极践行市场拓展战略、深耕重点区域和核心客户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公司持续拓展能源勘探市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接下来,一一七公司将以此次中标为契机,继续秉承“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理念,投入最优质的技术团队与资源,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安全化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 15
    / 08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近日正式发布。该志书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覆盖全国及各省、区、市,综合地表与深部、海洋和陆地的地质志书,是我国当前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浓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科学普及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据悉此次发布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包括32部省级地质志、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1∶100万和1∶25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共计33部志书,约1.2亿字,共有300余幅地质图件。作为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该套志书进一步提升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地质研究水平,引领全国地质图鉴标准与数字化建设,将为支撑地质调查工作及地质科技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省地调院属综合所牵头编制《中国区域地质志·四川志》该志书是《中国区域地质志》系列省级志书之一志书集近我省30年以来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地质科研等地质资料成果,以活动论和洋板块地质理论为指导,应用地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对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研究编制而成。➤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基础地质专著,《中国区域地质志·四川志》共380余万字、400余幅插图和表格,涵盖了地质、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第四纪各个方面,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地质世界。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发布,为我国地质事业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地质科学研究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国家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15
    / 08
    8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集团“西北部煤矿非法开采多源数据协同感知与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面向煤炭储装运智能化的图像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两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煤航近年来聚焦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持续攻关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由集团王江涛团队主持的“西北部煤矿非法开采多源数据协同感知与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InSAR“广域筛查”、多源数据“协同探测”及地下采掘微震“精准定位”三种方法构建非法开采监测体系与监管平台,攻克了矿山非法开采“难看全”“难细查”“难定位”“难监管”四大难题,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煤矿超层越界开采实地核查技术指导目录,被确定为大范围开展煤矿非法开采监管首选技术,在陕西全省364个煤矿全面应用,有力支撑了政府在能源、煤矿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高效监管,提升了国家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并被推广应用到新疆、吉林、天津、北京等省区市120余个项目,为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等多个国家级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引领了该领域的科技发展。由集团航测遥感研究院参与的“面向煤炭储装运智能化的图像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攻克了煤炭“储、装、运”存在矿区环境复杂、获取图像视频质量低等应用瓶颈问题,填补了煤炭“储、装、运”全流程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空白,并在国家能源、中煤能源、中国华电等煤炭能源企业实现推广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是陕西省科技方面的最高层次奖项,代表着陕西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次陕西省煤炭学会共提名6项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煤航获奖2项,这既是对煤航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也是鼓舞和激励。煤航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持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理念,聚焦时空智能前沿,依托中国煤炭地质大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海量煤炭时空数据价值,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煤炭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 15
    / 08
    一个曾靠零散项目“续命”的地勘单位,如何连续拿下5个千万元级大单?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团队,凭借什么在三年间创造出经营收入增长4.36倍、利润总额增长65倍的佳绩?在传统行业“内卷”的寒冬里,他们靠什么实现职工收入三年涨50%?这一切,始于三年前那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不是市场不行,是打法要革命!把所有资源押注在最擅长的战场!”——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用“突出核心主业”这把手术刀,精准切出了增长新天地。接下来,请随我们深度拆解这家传统地勘单位涅槃重生的密码。小企业 大贡献——透过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突出核心主业的涅槃之路看传统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新范式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家三级单位,人员少、体量小。2022年之前,该院长期面临经营收入低迷、主业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然而,短短三年内,这支37人的年轻团队就交出了经营收入从1240万元跃升至6648万元、利润总额从8万元提升至53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增长50%的亮丽成绩单,并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实现了“小企业、大贡献”。这一系列亮眼成绩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该院坚定不移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核心主业,在战略定位、市场布局、科技创新、人才机制、党建引领等方面协同发力,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转型升级。战略聚焦:从“盲目多元”到“主业深耕”的转型调整成立于1997年的湖北局勘查院深耕矿产资源板块多年,曾经有过辉煌,但随着市场萎缩,该院试水过基础工程勘察、桩基础施工、环境地质、城市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盲目“铺摊子”导致主业模糊,市场竞争力弱,无法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核心主业地质勘查所贡献的收入、利润均处于较低水平。既无明确市场定位,又缺乏长远战略目标,更没有围绕核心能力制定的发展路径,勘查院长期被动应对市场变化,“广种薄收”,利润微薄,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彼时,该院职工在湖北局办公楼里遇到兄弟单位的同事,都抬不起头来。原本被当作业务骨干培养的年轻人才,也在其他单位的高薪诱惑下离职而去。主业模糊带来的发展桎梏让勘查院裹足不前。转机始于2022年。中煤地质总局新一任党委上任以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央企的重要论述和“2·26”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立了“1158”发展战略,坚持“地质立本、科技赋能”发展理念,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核心主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当好“三个排头兵”,全面增强在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总局的战略调整为迷茫中的湖北局勘查院指明了方向。勘查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只有回归地质勘查本源,集中力量做强核心业务,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湖北局的指导下,勘查院果断“断舍离”,砍掉技术门槛低、利润率不高的非主责业务,将优势资源全部配置到地质勘查核心主业上来。思路一变天地宽。三年来,勘查院锚定“地质勘查+能源安全”双赛道持续发力,核心主业业务逐年增多,煤炭、煤层气、重晶石、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数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24年,核心主业收入占比已接近100%,并首次承接5个800万元以上地质勘查核心主业项目,实现从“小散弱”到“专精强”的转变。市场突破:从“游击战”到“阵地战”的战术升级转型后的湖北局勘查院着力强化市场拓展驱动,摒弃“广撒网”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优化区域市场布局,构建了“1+4”市场格局——立足湖北省内市场,辐射晋陕蒙新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勘查院将位于武汉光谷的总部定义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充分利用其优势吸引专业人才。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经济发展后劲足,煤炭储量占全国40%,且开采成本低,成为勘查院市场开拓的核心区域。2024年,勘查院承接了国神公司地勘公司新疆地区煤田地质勘查钻探服务(一期)项目、新疆普阳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程、新疆亚新煤层气艾维尔沟煤矿和科尔克煤矿火区灭火工程超前探项目等,2025年上半年又将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矿区嘎顺乌散煤矿勘探项目钻探技术服务项目、新疆亚新煤层气拜城色斯克煤田火区超前探项目等收入囊中。新疆市场已成为勘查院经营收入增长的主引擎,“中煤湖北”品牌在天山南北熠熠生辉。在市场开拓从“游击战”转“阵地战”初见雏形的同时,勘查院的客户策略也从“零散接单”变为“深度绑定”。锁定中国黄金、国神公司等央企及地方国企,靠前服务,为其定制地质勘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地质技术服务等专业化方案,从项目接洽、方案设计、实地勘查到后期服务,都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并通过项目回访、技术共享、联合科研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勘查院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需求的精准把控,赢得了新疆屯南煤业等客户的高度评价,双方形成了“勘查—增储—再合作”的闭环。2024年,勘查院承接地勘主业技术服务类项目近千万元,为技术优势的持续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签合同转化率超85%,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水平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在业界树立了优质服务的标杆形象。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动能转换小企业的规模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与大企业在市场上“硬碰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秘诀就在于深耕专业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之路,锻造比较优势。湖北局勘查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主业的“护城河”,2024年科技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的5.76%,高于行业均值3.2个百分点。勘查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更多“独门绝技”。三年间攻克技术壁垒,累计申请专利26项、获授权11项,取得“煤炭地质勘查综合能力甲级”“煤炭地质钻探专业能力甲级(含灭火工程)”等4项资质,并于 2024年12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职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将野外数据凝练成地质密码,用学术之笔镌刻行业标杆。获批湖北局首个“揭榜挂帅”项目“新疆典型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探测与精准防控技术”,为23个煤矿项目戴上“安全帽”;深耕湖北局Ⅲ/Ⅳ类科研项目6项,在荒野戈壁建立资源储备数据库,用创新成果破解能源资源安全难题,筑牢矿山安全屏障。传统行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用科技将“老手艺”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勘查院以技术定制化破解行业痛点,通过数字化赋能,应用AI地质建模、无人机遥感,提高矿脉识别精度;自主研发的地下水环境智能数据监测仪,在矿山监测中大显身手。在新疆亚新煤层气项目中,针对当地水资源不足的情况,采用风+水钻探技术施工;针对采空区异常情况,采取先测温、测气再确定钻孔位置的方法,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如今,勘查院已将地质“三件宝”换成卫星和算法,用科技创新延续了专业生命。 人才机制:从“人才荒”到“人才兴”的系统重构突出核心主业,需要人才支撑和机制的适配性变革。面对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局面,湖北局勘查院全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积极落实总局党委“8090”工程,多措并举打造活力团队。引才——优化社会招聘标准,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的岗位条件,如学历、专业、职称及在原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精准引才。2024年引进的8名技术人员全部为紧缺型人才,具备“项目经验+技术证书”双硬指标。育才——构建“系统培训+实践锻炼+多元学习”培养体系,将新入职员工统一调配至项目一线,通过实战历练促进经验积累与技能提升;为新人及技能薄弱职工匹配资深技术导师,通过“导师带徒”制度快速提升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定期组织内部技术交流会,由资深骨干系统化传授项目经验与技术要点,帮助职工快速构建知识体系。用才——打破隐形台阶和资历限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在履行程序后大胆破格使用,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逐步走上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目前,院领导班子中80后占比80%,中层人员中80后占比71.4%、90后占比28.6%。留才——持续推进薪酬体系改革,内勤人员实行“月度工资+年终绩效”薪酬结构,技术人员则采用“月度工资+年终绩效+项目绩效”的复合激励模式,突出向一线技术岗位倾斜,技术人员收入较内勤高20%,新疆地区补贴上浮30%,“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彻底扭转“一线留不住人”局面。设立项目引进专项奖励,对职工自主开拓市场项目给予相应激励。小团队发挥大能量。勘查院以平台育英为基,创建总局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探矿增储先锋队,打造找矿突破“尖刀连”;以精英领航为要,1人入选总局“骨干”科技人才,1人进入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名单,14人跻身省级专家库,4人获矿业权评估师资质。这支80后90后占比97.3%、专业技术人员占比73%、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38%的团队喊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的不仅是年轻队伍的强大发展后劲,更是地勘精神的代际传承。党建引领:从“政治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化密码湖北局勘查院现有党员25人,占职工总数的67.6%。院党总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党建+业务”重塑核心主业的筋骨。勘查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做到政治把关、方向把关、重大工程把关,通过对关键环节的监督和保障,确保全院主业始终锚定优势赛道稳步前行,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24年以来,勘查院党总支以获评总局“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动力,不断延伸党建链条、创新党建模式,深入探索党建与业务、与市场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等方式,聚焦矿产勘查关键技术难题,发挥党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定向领航作用。在新疆等重点项目中,将党组织建在一线,创新推行“党小组+项目攻坚”模式。党小组将“三会一课”与业务研讨相结合,既强化了党性教育,又解决了勘查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大南湖项目中,项目部党小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压实责任、定实措施、细化路径,高标准推动项目攻坚。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每日上报施工日志,精细组织施工,避开高温时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清晨和傍晚时间,争分夺秒抢进度,确保项目按时、保质、有序推进。勘查院新疆分院联合中煤科工集团、第一勘探局新疆项目管理中心,共建“新疆煤科-地勘联合党支部”。三方以党建链为纽带,围绕新疆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创新等核心业务,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技术攻关研讨、安全生产互查等活动,推动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形成“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党组织不仅是“政治保障”,更是“业务推进器”。2025年上半年,湖北局勘查院经营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55.83%、50.40%;截至8月上旬,新签合同额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8%。这再次证明了小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突出核心主业深耕细作。勘查院的转型之路,重新定义了小企业的贡献坐标,为总局其他三级单位和行业内传统地勘单位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以国家战略需求定义主业,以科技创新筑牢主业,以人才机制激活主业,以党建引领护航主业。当前,这支年轻的地勘劲旅正以“轻资产技术输出”模式奔向“十五五”。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征程上,他们的转型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 15
    / 08
    近日,从国家版权局传来喜讯,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2项软件著作权正式登记,涵盖焦油产率快速预测、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领域。此次登记的软件著作权是由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其中,《焦油产率快速预测系统》创新性构建多模态回归模型,通过煤样氢指数与焦油产率的动态关联分析,实现全煤种焦油产率精准预测,预测效率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软件》则将强化传热理论进行多参数耦合,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响应逻辑,使电加热器控制系统的动作频率显著降低,设备稳定性显著提升。2项软件著作权是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富油煤研究团队针对富油煤原位开采中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的解决方案,标志着陕煤地质在富油煤资源智能化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为落实“12333”新定位新要求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