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03
    / 09
    8月29日,山西省地勘行业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在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揭牌成立,该机构是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创新载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王焰新受邀出席并受聘为名誉院长,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地质勘查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东晓出席并讲话,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忠斌,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一级巡视员张学彦,山西地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荣,山西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胤彬出席并共同为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揭牌。彭东晓指出,组建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是我省地勘单位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体制性创新,有利于破解科研资源分散、协同攻关能力不足等瓶颈,整合省内外地质领域创新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打造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平台;有利于提升我省地勘单位“一局一集团”服务效能,更加有力支撑全省能源保供、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大局;有利于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地学领域科技人才高地,夯实山西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彭东晓强调,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作为肩负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历史使命的唯一省份,作为能源保供的主要省份,地质工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面向地质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地质调查与资源能源远景评价、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勘查工程新技术、生态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安全评价、地质灾害和矿山水害防治、数字地球等关键领域,主动对接全省重大工作部署和各市具体需求,建立重大科研项目库,早日产出具有山西特色、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集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聚集、技术合作于一体的山西地质科学新高地,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优异的答卷。彭东晓要求,全局上下要锚定打造高端新型研发机构与山西省实验室目标,凝聚我省地勘单位“一局一集团”合力,狠抓落实,在强化资金保障、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激励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支持政策,确保研究院高效组建运行。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首届领导班子要扛牢重任,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迅速完成人员入驻、首批项目启动等工作,及早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要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特点,对标国内同类先进机构,打造合规、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局领导李兴武、李军洲,地质集团其他班子成员,局总工程师、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所在二级子公司董事长及高层次人才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 03
    / 09
    近日,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一种岩溶地热对井采灌系统开采流体温度的预测方法”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专利通过示踪试验、参数反演、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解决了岩溶热储对井系统在长期回灌条件下开采井流体温度预测的难题,为岩溶地热资源开采方案与回灌方案的科学制定、后期井位布置的精准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分布范围广,具有出水量大,易于回灌,环境影响小的优点,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岩溶热储层的不均一性强,复杂程度高,导致开采井与回灌井之间的连通性不易确定,回灌引起的开采温度变化难以预测,使得岩溶地热资源高效开采受到制约,本专利针对该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将有效提升岩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障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此次发明专利授权是陕煤地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又一成果。下一步,陕煤地质将持续开展科技研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更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助力打造国内一流综合地质服务商。...
  • 03
    / 09
    近日,由省地调院地环所承担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萍乡市芦溪县源南-银河段煤矿集中开采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通过萍乡市芦溪生态环境局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采用了专项水文地质调查、专项生态环境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监测井建设、采样及测试等技术手段,结合资料收集及人员访谈等,初步查明了芦溪县源南-银河段煤矿集中开采区及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项目成果将为芦溪县开展污染修复(管控)提供依据与支撑,助力萍乡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地质力量。...
  • 03
    / 09
    近日,我队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心成功中标张家川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长庆油田土地复垦工程、甘谷管网工程勘察3个水工环地质项目,有效夯实了项目储备基础。张家川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项目内容为,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全面排查、细致研判,形成科学精准的排查报告,为后续灾害防治、风险管控提供坚实依据,切实守护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稳定。长庆油田土地复垦项目内容为,聚焦废弃、受损土地资源盘活利用,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设施配套、植被恢复等系统化措施,逐步恢复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价值。甘谷管网工程勘察项目旨在以保障区域管网建设“科学性、安全性”为核心目标,全面开展地下管线探测、地质条件勘察、岩土工程分析及专业勘察报告编制工作。此次3个项目的连续中标,充分彰显了我队在地质勘察专业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为我队持续扩大市场、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队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心将迅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严格遵循规范标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高质高效完成,激活项目建设发展新动能。...
  • 02
    / 09
    编者按:在“大地质”理念的广阔天地里,地矿集团各公司不断突破创新,孕育了众多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优秀项目,这些成果是地质服务的新标杆,更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生动注脚。本系列风采录旨在展示这些闪耀的“地矿名片”,解析其技术亮点、应用实践与社会价值,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能源地质公司作为地矿集团能源地质勘探方向的主力军,发展历程跨越半个多世纪,见证了中国地质行业的辉煌与变迁。能源地质人初心不改、使命依然,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寻找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企担当。近年来在深部煤系气、枯竭矿区煤层气开发、煤炭地下气化、铀矿勘查、特种钻探等方向取得显著成绩。煤层(系)气勘查喜结硕果,规模储量再创新高近年来,能源地质公司在深部煤系气、枯竭矿区煤层气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东北地区首次采用CO₂前置增能压裂工艺及合层排采技术,攻克鸡西盆地深部煤系地层煤体破碎、渗透率低、合层排采干扰等一系列难题‌,在东北地区枯竭矿区采动采空区抽采瓦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为煤炭枯竭矿区转型发展及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能源地质公司承揽的东北陆相断陷含煤盆地深部黑鸡地1井(井深2109m),实现了最高日产气量5666m3,平均稳产气量4138m3/d,累产气量77.6万m3的单井产能,成为东北地区1000m以深煤系气直井最高日产气量和最高稳定日产气量。鸡西盆地采动-采空区含气性测试工程项目在国内首次成功实施了多层开采煤矿“采动区-采空区”煤系气地面井联动抽采技术,实现了“一井二用、多期抽采”,采动区黑鸡地4井抽采323天,累采混合气量801.5万m3,甲烷浓度平均75%,累采气量(折纯)605.5万m3,稳定抽采期日产气(折纯)2.5~3.6万m3/d。煤矿采空区实现了长周期连续稳定抽采突破,黑鸡地3井稳定抽采期日产气(折纯)0.5~1.0万m3/d,在煤矿采动区采空区地面井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为煤系资源综合利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安全高效开采和碳减排开辟了新途径。能源地质公司承担的“鸡西等含煤盆地煤系气地质调查”,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1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确立了辽宁省地矿集团在东北地区煤系气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黑鸡地1井压裂现场)特种钻探技术大放异彩,核心工艺彰显实力能源地质公司下属辽宁省东煤地质一0一队有限责任公司是一支与共和国同龄的钻探劲旅,这支队伍曾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功勋单位”光荣称号,始终坚守在煤田地质勘探一线,以钻探技术革新为使命,在能源勘探领域不断突破、砥砺前行。2025年7月,由能源地质公司承建的国神公司地勘公司大口径特勘钻孔钻探服务项目圆满竣工。该项目为国能集团首例超大型钻孔工程,实现了我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从“被动救援”到“自主逃生”的历史性跨越。面对钻孔口径超2米、总重量超过220吨,套管长度堪比80层高楼的工程挑战,创新采用“内插法+环空留管注入+分段泵注”固井工艺。通过精准控制水泥浆比重、优化泵注程序等关键技术参数,成功将长230.45米、直径1.52米的“钢铁巨兽”精准嵌入煤层底板。独创的旋流孔设计工艺,确保水泥浆均匀包裹套管,形成永久性防护屏障。该项目形成的12项创新工法、38类技术参数,填补了大口径救援通道建设标准空白,为全国3000余座矿山安全升级提供技术蓝本。在辽宁省盖州市大东沟地区金矿勘查钻探施工项目中,能源地质公司采用多开次、偏心钻头、优化钻具等方法保证了钻孔的垂直度,创造日进尺纪录,施工的11个钻孔均一次成孔并达到甲级孔标准,成为该区井身质量及施工效率较好的施工队伍,受到了上级和甲方的表扬。在实现业务新的增长点同时也突显能源地质公司在特种钻探领域的领军水平。(三道沟煤矿救援逃生通道大口径项目钻探施工现场)铀矿勘查攻坚获突破,辽西北地区捷报频传能源地质公司近年来在铀矿勘查领域不断探索,攻坚克难,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及资源整合取得了显著突破。能源地质公司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的辽西北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项目团队首次对该区域铀矿成矿规律进行系统性评价,累计收集地质资料1000余套、钻孔数据8000余个,系统梳理12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铀异常线索,结合沉积盆地成矿理论,科学划分出2个重点产铀盆地和8个成矿有利区段。通过创新应用遥感技术与传统铀矿勘查方法相结合,在黑水盆地实现找矿突破,并在铁法-昌图盆地、黑水盆地成功探获工业铀矿体,提交了可观的铀资源量,结束了辽宁省十余年砂岩型铀矿勘探“零”的历史。该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勘查实践的双突破,为东北地区铀资源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建国初期的“找矿报国”到新时代的“深地工程”,能源地质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代代能源地质人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始终以国家需求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青春和智慧铸就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长城。...
  • 02
    / 09
    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着力打造“地震勘探”“矿山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线探测”四个地质勘查品牌,取得显著成效。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开展野外测绘工作在地震勘探领域,该队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优势,提供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服务,服务范围覆盖煤炭、煤层气、页岩气等多种资源的精准勘探,成功实施了包括二维、三维及高密度三维在内的多种地震勘探项目。2项地震勘探技术科研课题成功立项,获优秀科技成果奖8项、先进科技团队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著7项,参与行业标准编制、取得发明专利成果6项。在西部地区设立“矿山全生命周期服务站”,为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20余家矿山企业提供服务,实施完成隐蔽致灾普查、煤矿掘进巷道电法超前探测、综合电法项目等项目20余个,着力为绿色数字矿山建设、智能化开采、煤炭资源增储上产、矿井灾害防治提供优质物探技术服务。在生态环境领域,致力于研究生态地质调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聚焦“两山两湖”等沿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湿地、河湖、土壤、重点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保护修复,助力废弃矿山治理、绿色矿山建设。编写矿区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及总体规划项目报告、资源储量年度报告、生产地质报告和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70余项,为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安全高效生产等提供技术支撑。聚焦城市地下空间与管线的探测、监测及安全管理,依托专业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协同政府部门及高校研究机构,合力构建集高精度探测与动态监测能力于一体技术体系,开展早期人防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研究,助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的透明性与可控性,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提供动态数据保障。开展“菏泽市永久基岩标项目”,为菏泽市高程控制网提供起算数据。在博兴县承担“山东省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在菏泽市实施山东首个“地上地下三维立体一张图”等实景三维项目。实施的黄岛石化区三维综合管网系统建设项目,构建了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 02
    / 09
    8月27日下午,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以下简称“地学中心”)副主任黎海龙率队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以下简称“广西局”)开展调研交流。双方围绕推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加强矿业领域协同创新、优化境外勘查合作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广西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总工程师王辉主持会议。黎海龙介绍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和广西海外矿业产业联合会(以下简称“海矿联”)近期工作进展。他指出,本次调研是地学中心2025年对接会员单位系列活动的关键环节,旨在深入了解会员单位的发展现状与切实需求,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海矿联的服务质量征集意见。近年来,海矿联在东盟地区积极推进多项合作,与多个国家矿业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在海外矿权获取、政策对接与技术交流等方面助力会员单位取得实质性成果。黎海龙强调,地学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积极对接东盟国家煤炭协会、越煤集团等相关机构,组织专项调研与技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先进勘探技术在东盟地区的应用,为包括广西局在内的各会员单位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全面支持。王辉首先感谢地学中心长期以来的支持。他指出,作为海矿联理事单位,广西局借助该平台显著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合作能力,尤其在东盟地区的煤炭及煤系矿产勘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建议,海矿联可探索多种风险共担模式,依托其专业研判能力有效降低技术风险,助力会员单位开展境外优质矿权的勘查与开发。王辉表示,广西局愿进一步深化与地学中心的战略合作,为东盟国家在煤系矿产、化工矿产等领域提供专业技术及专家服务,并将积极参与海矿联平台建设,推动更多务实项目落地,共同促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与区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座谈会上,双方还就当前境外矿业投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地质勘探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综合办冯玉君、赵晗,广西煤炭地质局局长助理刘林,一五〇队队长唐胜群、副队长邹瑜、煤系地质矿产勘查部副主任兰斌桂,地勘院院长池江,以及本部部门负责人彭志龙、梁兴东等参加座谈。...
  • 02
    / 09
    8月26日,“神启号”SAR卫星陕西数据中心揭牌暨“地智星”在地质灾害“点面双控”智能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煤航集团西安捷达测控公司举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吴军虎,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处长周新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信息室主任喻孟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安全评价室主任董英,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李成,陕西地矿集团总工程师马思锦,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牛瑞卿等共同为中心揭牌,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贾满出席活动并致辞。“神启号”卫星是我国先进的C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商业卫星,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与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作为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的“地球感知利器”,该卫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以及毫米级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能力,突出的差分干涉技术使其可在一天内响应全球任意区域的成像需求,为各行业提供高分辨率影像和高精度形变测量服务。陕西数据中心将依托煤航集团中国煤炭地质大数据中心及其自主研发的“地智星”模型技术,承担起“神启号”卫星数据的存储、基于人工智能(AI)的智能化解译、高效分发以及应用推广等任务,立足陕西、辐射西北、服务全国,为空天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期间,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及合作企业的领导与专家围绕空天科技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深度融合展开研讨,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地智星”模型技术创新赋能地质灾害“点面双控”智能防控体系。西安捷达测控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就“地智星”模型在地灾智能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和安康市紫阳县试点工作做技术交流。...
  • 01
    / 09
    8月29日,山西省地勘行业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在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揭牌成立,该机构是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创新载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王焰新受邀出席并受聘为名誉院长,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地质勘查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东晓出席并讲话,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忠斌,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一级巡视员张学彦,山西地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荣,山西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胤彬出席并共同为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揭牌。彭东晓指出,组建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是我省地勘单位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体制性创新,有利于破解科研资源分散、协同攻关能力不足等瓶颈,整合省内外地质领域创新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打造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平台;有利于提升我省地勘单位“一局一集团”服务效能,更加有力支撑全省能源保供、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大局;有利于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地学领域科技人才高地,夯实山西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彭东晓强调,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作为肩负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历史使命的唯一省份,作为能源保供的主要省份,地质工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面向地质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地质调查与资源能源远景评价、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勘查工程新技术、生态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安全评价、地质灾害和矿山水害防治、数字地球等关键领域,主动对接全省重大工作部署和各市具体需求,建立重大科研项目库,早日产出具有山西特色、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集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聚集、技术合作于一体的山西地质科学新高地,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优异的答卷。彭东晓要求,全局上下要锚定打造高端新型研发机构与山西省实验室目标,凝聚我省地勘单位“一局一集团”合力,狠抓落实,在强化资金保障、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激励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支持政策,确保研究院高效组建运行。山西地质科学研究院首届领导班子要扛牢重任,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迅速完成人员入驻、首批项目启动等工作,及早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要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特点,对标国内同类先进机构,打造合规、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局领导李兴武、李军洲,地质集团其他班子成员,局总工程师、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所在二级子公司董事长及高层次人才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 01
    / 09
     物探院《一种煤田地震解释软件中添加已知地质信息的处理方法》获批,在煤田地震勘探技术领域取得又一项核心技术。该项专利针对传统煤田地震解释工作中已知地质信息利用效率低、解释精度不足等技术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数据处理流程,不仅确保了地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解释的工作效率。在以往的煤田地震解释作业中,技术人员常常面临已知地质信息难以与地震数据有效融合的困境。一方面,传统方法在处理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地质信息时,转化和整合过程繁琐且易出现信息丢失;另一方面,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导致已知地质信息在地震解释中无法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严重影响了解释的精度和效率。而本项专利技术,通过系统性的数据处理步骤,成功攻克了上述难题。首先,将采掘工程平面图处理为DXF文件,为后续数据提取和整合奠定基础;接着,在地震解释系统中进行层位和断层信息的构建与绘制,并提取相关数据文件;随后,利用数字化软件对DXF文件进行处理,提取关键地质信息,形成最终数据文件,使得已知地质信息更加精准地融入地震解释系统。该专利技术投入应用后,显著提高了煤田地震解释的精度,提升了解释效率,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物探研究院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为我国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