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26
    / 04
    4月24日四川省地调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党委书记、院长蒋俊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登才出席并致辞根据协议双方将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科技+人才+N”的模式,共建创新平台、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组建链式专家团队,聚资源、创机制、树品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共同助力提高全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助力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转变,为保障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期间,蒋俊一行参观了四川农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林,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雪松;四川省地调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邓霜岭、胡斯宪及双方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
  • 26
    / 04
    近日,一零九公司承担的七个自治区财政出资地质勘查项目设计及方案顺利通过由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组织的集中评审,涉及清洁能源、基础地质和非煤固体矿产,评定等级均为良好。在收到项目任务书后,一零九公司地勘分公司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前期成果汇总及综合分析,在充分研究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工作部署,并组织专家提前进行内部评审,为提交优质的项目设计夯实了基础。下一步,一零九公司地勘分公司将按照设计书要求,尽快协调地方手续,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野外施工,确保圆满完成本年度地质勘查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找矿突破,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力量。...
  • 26
    / 04
    4月22日,省地勘局举办第35期“地质大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杨树锋作专题报告。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东晓主持讲座。讲座中,杨树锋院士聚焦“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讲解,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结合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同时,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作用,为地质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参考。长达2小时的报告,年近八十的杨树锋院士始终站立授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彰显了科学家的敬业精神与学术追求。彭东晓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全球迅猛发展,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呈现出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地质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科研院所合作,合力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地。二是加强地质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数据科学、计算模拟等交叉学科知识,开展相关学习培训,为全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加快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依托现有科技平台,在地质找矿、生态修复、地灾防治、应急抢险救援、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试点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贡献地勘力量。大讲堂以视频形式举办,局领导、地质集团主要领导、局机关全体干部在主会场参会;地质集团、二级子公司班子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在分会场参加。...
  • 26
    / 04
    近日,青海中煤水工环院中标G345启东至那曲公路玉树巴塘至杂多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土保持方案。G345玉树巴塘至杂多段工程是青海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项目路线全长181.35公里,主要建设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及沿线附属设施。该项目对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沿线地质环境复杂,灾害风险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土保持方案至关重要。此次中标,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并在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青海中煤将依托专业优势,助力工程安全推进及沿线生态环境改善。...
  • 23
    / 04
    近日,2025年宁夏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固原市举办,地质局荣获优秀组织奖,局属矿调院宋扬荣获二等奖,地质资料馆张力、地质博物馆唐媛荣获三等奖。据悉,本届大赛以“讲好自然资源故事 守护美丽新宁夏”为主题,来自全区自然资源系统15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地质局入选决赛的3名职工通过多媒体展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自然资源科学知识传递给现场观众,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现场表现取得优异成绩。矿调院宋扬科普《被低估的白色宝藏--石膏》地质资料馆张力科普《'镁'在宁夏》地质博物馆唐媛科普《恐龙足迹化石—岩石里的故事》下一步,地质局将不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提升科普质量,为推动宁夏自然资源科普事业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地质力量。...
  • 23
    / 04
    京能地质喜中宁夏红墩子煤矿地面瞬变电磁探查及地表测量调查项目近日,北京京能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宁夏红墩子煤业红一煤矿地面瞬变电磁探查及地表测量调查项目。此项目要求对煤矿地质结构实现无损深度探测与精准定位,完成矿区27.631km²范围1:5000地形测量、地形图绘制及数字化工作,做到补充现有资料,完善矿区地形地质图纸,为矿区开发、规划及管理提供高精度测绘成果。针对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一煤矿地面瞬变电磁探查及地表测量调查项目特殊的工作环境,京能地质将采取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融合前沿科技与理念,通过智能化、高效化的手段,用先进的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结合高精度地表测量系统,为项目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提升。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与效率,为资源评估、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为煤矿安全生产与高效利用开辟全新路径。...
  • 23
    / 04
    近日,水文大队传来喜讯,由该队吉安分公司承担的吉安市吉州区樟山新区地热水勘查项目取得盲区找热重大突破。抽水试验水文大队充分研究以往地质资料,组建精干力量组成勘查团队,经过野外踏勘,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克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最终在没有典型地表热显示的吉泰盆地地热盲区,选定地热钻孔的施工位置。施工的2个钻孔成功探获约818立方米/日、水温达57℃的中低温地热水资源,取得了吉泰盆地盲区找热新突破。 该地热水水质富含偏硅酸、氟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理疗热矿水浓度标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吉泰盆地找热温度最高、最具开发价值的地热水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成果报告审查工作。该地热资源的发现,为吉安市乃至赣中地区医疗保健、温泉洗浴、景观资源和旅游度假等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地质力量新支撑。...
  • 23
    / 04
    4月15日,安徽省省级绿色矿山遴选第三方评估培训会议在省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召开。召开本次培训会议,旨在提升绿色矿山评估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业高质量发展。业务主管部门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技术支撑单位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和省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标单位省地矿局312地质队和省煤田局第一勘探队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出席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介绍了我省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工作的总体背景和工作要求,要求中标的两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合法合规的完成年度第三方评估工作。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和省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就绿色矿山政策、评估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评价标准和核查要点进行了解读;同时为参会人员进行了绿色矿山申报评估审核系统的实际操演培训。...
  • 22
    / 04
    近日,由一五三公司中标的三个2025年度自治区财政出资地质勘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盆地鄂托克旗棋盘井东天然气勘查与验证》、《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宝力格煤田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及验证(续作)》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煤田葫芦斯太勘查区煤层气资源评价》总体设计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专家组评审。下一步,一五三公司将组织技术人员根据专家意见结合相关规范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总体设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汇交工作,同时按照总体设计编制单井设计,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 22
    / 04
    4月17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金亮主持召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遴选标准(初稿)》评审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召开,邀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张进德教授及省内相关专家,共同为生态修复标准化建设把脉定向。会议指出,制定科学规范的遴选标准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为全国生态修复工作输出"河南经验"的重要探索。通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指标体系,将为全国生态修复工程树立标杆,让河南方案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作为标准编制牵头单位,联合厦门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遴选标准(初稿)》。评审会专家组从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维度对标准草案进行全面评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标准的制定将有效破解当前生态修复工程"重建设、轻评估"的难题,通过量化指标引导工程项目向科学化、精细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矿业协会、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等相关单位专家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