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15
    / 08
    近日,一一七公司成功中标麻地梁煤矿地质补勘孔项目及麻地梁煤矿井田西翼补充勘探项目。标志着公司在地质勘探核心业务领域再获重要突破,充分彰显了客户对一一七公司专业能力与服务品质的高度信赖。麻地梁煤矿地质补勘孔项目将为矿山的精细化管理与安全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地质数据支持;井田西翼补充勘探项目则对明晰矿区资源赋存状况、优化后续开采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次项目的成功中标,是公司在积极践行市场拓展战略、深耕重点区域和核心客户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公司持续拓展能源勘探市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接下来,一一七公司将以此次中标为契机,继续秉承“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理念,投入最优质的技术团队与资源,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安全化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 15
    / 08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近日正式发布。该志书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覆盖全国及各省、区、市,综合地表与深部、海洋和陆地的地质志书,是我国当前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浓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科学普及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据悉此次发布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包括32部省级地质志、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1∶100万和1∶25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共计33部志书,约1.2亿字,共有300余幅地质图件。作为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该套志书进一步提升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地质研究水平,引领全国地质图鉴标准与数字化建设,将为支撑地质调查工作及地质科技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省地调院属综合所牵头编制《中国区域地质志·四川志》该志书是《中国区域地质志》系列省级志书之一志书集近我省30年以来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地质科研等地质资料成果,以活动论和洋板块地质理论为指导,应用地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对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研究编制而成。➤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基础地质专著,《中国区域地质志·四川志》共380余万字、400余幅插图和表格,涵盖了地质、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第四纪各个方面,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地质世界。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发布,为我国地质事业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地质科学研究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国家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15
    / 08
    8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集团“西北部煤矿非法开采多源数据协同感知与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面向煤炭储装运智能化的图像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两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煤航近年来聚焦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持续攻关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由集团王江涛团队主持的“西北部煤矿非法开采多源数据协同感知与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InSAR“广域筛查”、多源数据“协同探测”及地下采掘微震“精准定位”三种方法构建非法开采监测体系与监管平台,攻克了矿山非法开采“难看全”“难细查”“难定位”“难监管”四大难题,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煤矿超层越界开采实地核查技术指导目录,被确定为大范围开展煤矿非法开采监管首选技术,在陕西全省364个煤矿全面应用,有力支撑了政府在能源、煤矿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高效监管,提升了国家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并被推广应用到新疆、吉林、天津、北京等省区市120余个项目,为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等多个国家级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引领了该领域的科技发展。由集团航测遥感研究院参与的“面向煤炭储装运智能化的图像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攻克了煤炭“储、装、运”存在矿区环境复杂、获取图像视频质量低等应用瓶颈问题,填补了煤炭“储、装、运”全流程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空白,并在国家能源、中煤能源、中国华电等煤炭能源企业实现推广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是陕西省科技方面的最高层次奖项,代表着陕西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次陕西省煤炭学会共提名6项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煤航获奖2项,这既是对煤航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也是鼓舞和激励。煤航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持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理念,聚焦时空智能前沿,依托中国煤炭地质大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海量煤炭时空数据价值,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煤炭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 15
    / 08
    一个曾靠零散项目“续命”的地勘单位,如何连续拿下5个千万元级大单?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团队,凭借什么在三年间创造出经营收入增长4.36倍、利润总额增长65倍的佳绩?在传统行业“内卷”的寒冬里,他们靠什么实现职工收入三年涨50%?这一切,始于三年前那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不是市场不行,是打法要革命!把所有资源押注在最擅长的战场!”——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用“突出核心主业”这把手术刀,精准切出了增长新天地。接下来,请随我们深度拆解这家传统地勘单位涅槃重生的密码。小企业 大贡献——透过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突出核心主业的涅槃之路看传统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新范式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家三级单位,人员少、体量小。2022年之前,该院长期面临经营收入低迷、主业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然而,短短三年内,这支37人的年轻团队就交出了经营收入从1240万元跃升至6648万元、利润总额从8万元提升至53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增长50%的亮丽成绩单,并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实现了“小企业、大贡献”。这一系列亮眼成绩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该院坚定不移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核心主业,在战略定位、市场布局、科技创新、人才机制、党建引领等方面协同发力,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转型升级。战略聚焦:从“盲目多元”到“主业深耕”的转型调整成立于1997年的湖北局勘查院深耕矿产资源板块多年,曾经有过辉煌,但随着市场萎缩,该院试水过基础工程勘察、桩基础施工、环境地质、城市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盲目“铺摊子”导致主业模糊,市场竞争力弱,无法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核心主业地质勘查所贡献的收入、利润均处于较低水平。既无明确市场定位,又缺乏长远战略目标,更没有围绕核心能力制定的发展路径,勘查院长期被动应对市场变化,“广种薄收”,利润微薄,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彼时,该院职工在湖北局办公楼里遇到兄弟单位的同事,都抬不起头来。原本被当作业务骨干培养的年轻人才,也在其他单位的高薪诱惑下离职而去。主业模糊带来的发展桎梏让勘查院裹足不前。转机始于2022年。中煤地质总局新一任党委上任以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央企的重要论述和“2·26”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立了“1158”发展战略,坚持“地质立本、科技赋能”发展理念,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核心主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当好“三个排头兵”,全面增强在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总局的战略调整为迷茫中的湖北局勘查院指明了方向。勘查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只有回归地质勘查本源,集中力量做强核心业务,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湖北局的指导下,勘查院果断“断舍离”,砍掉技术门槛低、利润率不高的非主责业务,将优势资源全部配置到地质勘查核心主业上来。思路一变天地宽。三年来,勘查院锚定“地质勘查+能源安全”双赛道持续发力,核心主业业务逐年增多,煤炭、煤层气、重晶石、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数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24年,核心主业收入占比已接近100%,并首次承接5个800万元以上地质勘查核心主业项目,实现从“小散弱”到“专精强”的转变。市场突破:从“游击战”到“阵地战”的战术升级转型后的湖北局勘查院着力强化市场拓展驱动,摒弃“广撒网”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优化区域市场布局,构建了“1+4”市场格局——立足湖北省内市场,辐射晋陕蒙新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勘查院将位于武汉光谷的总部定义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充分利用其优势吸引专业人才。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经济发展后劲足,煤炭储量占全国40%,且开采成本低,成为勘查院市场开拓的核心区域。2024年,勘查院承接了国神公司地勘公司新疆地区煤田地质勘查钻探服务(一期)项目、新疆普阳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程、新疆亚新煤层气艾维尔沟煤矿和科尔克煤矿火区灭火工程超前探项目等,2025年上半年又将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矿区嘎顺乌散煤矿勘探项目钻探技术服务项目、新疆亚新煤层气拜城色斯克煤田火区超前探项目等收入囊中。新疆市场已成为勘查院经营收入增长的主引擎,“中煤湖北”品牌在天山南北熠熠生辉。在市场开拓从“游击战”转“阵地战”初见雏形的同时,勘查院的客户策略也从“零散接单”变为“深度绑定”。锁定中国黄金、国神公司等央企及地方国企,靠前服务,为其定制地质勘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地质技术服务等专业化方案,从项目接洽、方案设计、实地勘查到后期服务,都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并通过项目回访、技术共享、联合科研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勘查院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需求的精准把控,赢得了新疆屯南煤业等客户的高度评价,双方形成了“勘查—增储—再合作”的闭环。2024年,勘查院承接地勘主业技术服务类项目近千万元,为技术优势的持续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签合同转化率超85%,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水平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在业界树立了优质服务的标杆形象。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动能转换小企业的规模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与大企业在市场上“硬碰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秘诀就在于深耕专业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之路,锻造比较优势。湖北局勘查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主业的“护城河”,2024年科技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的5.76%,高于行业均值3.2个百分点。勘查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更多“独门绝技”。三年间攻克技术壁垒,累计申请专利26项、获授权11项,取得“煤炭地质勘查综合能力甲级”“煤炭地质钻探专业能力甲级(含灭火工程)”等4项资质,并于 2024年12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职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将野外数据凝练成地质密码,用学术之笔镌刻行业标杆。获批湖北局首个“揭榜挂帅”项目“新疆典型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探测与精准防控技术”,为23个煤矿项目戴上“安全帽”;深耕湖北局Ⅲ/Ⅳ类科研项目6项,在荒野戈壁建立资源储备数据库,用创新成果破解能源资源安全难题,筑牢矿山安全屏障。传统行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用科技将“老手艺”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勘查院以技术定制化破解行业痛点,通过数字化赋能,应用AI地质建模、无人机遥感,提高矿脉识别精度;自主研发的地下水环境智能数据监测仪,在矿山监测中大显身手。在新疆亚新煤层气项目中,针对当地水资源不足的情况,采用风+水钻探技术施工;针对采空区异常情况,采取先测温、测气再确定钻孔位置的方法,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如今,勘查院已将地质“三件宝”换成卫星和算法,用科技创新延续了专业生命。 人才机制:从“人才荒”到“人才兴”的系统重构突出核心主业,需要人才支撑和机制的适配性变革。面对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局面,湖北局勘查院全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积极落实总局党委“8090”工程,多措并举打造活力团队。引才——优化社会招聘标准,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的岗位条件,如学历、专业、职称及在原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精准引才。2024年引进的8名技术人员全部为紧缺型人才,具备“项目经验+技术证书”双硬指标。育才——构建“系统培训+实践锻炼+多元学习”培养体系,将新入职员工统一调配至项目一线,通过实战历练促进经验积累与技能提升;为新人及技能薄弱职工匹配资深技术导师,通过“导师带徒”制度快速提升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定期组织内部技术交流会,由资深骨干系统化传授项目经验与技术要点,帮助职工快速构建知识体系。用才——打破隐形台阶和资历限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在履行程序后大胆破格使用,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逐步走上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目前,院领导班子中80后占比80%,中层人员中80后占比71.4%、90后占比28.6%。留才——持续推进薪酬体系改革,内勤人员实行“月度工资+年终绩效”薪酬结构,技术人员则采用“月度工资+年终绩效+项目绩效”的复合激励模式,突出向一线技术岗位倾斜,技术人员收入较内勤高20%,新疆地区补贴上浮30%,“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彻底扭转“一线留不住人”局面。设立项目引进专项奖励,对职工自主开拓市场项目给予相应激励。小团队发挥大能量。勘查院以平台育英为基,创建总局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探矿增储先锋队,打造找矿突破“尖刀连”;以精英领航为要,1人入选总局“骨干”科技人才,1人进入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名单,14人跻身省级专家库,4人获矿业权评估师资质。这支80后90后占比97.3%、专业技术人员占比73%、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38%的团队喊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的不仅是年轻队伍的强大发展后劲,更是地勘精神的代际传承。党建引领:从“政治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化密码湖北局勘查院现有党员25人,占职工总数的67.6%。院党总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党建+业务”重塑核心主业的筋骨。勘查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做到政治把关、方向把关、重大工程把关,通过对关键环节的监督和保障,确保全院主业始终锚定优势赛道稳步前行,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24年以来,勘查院党总支以获评总局“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动力,不断延伸党建链条、创新党建模式,深入探索党建与业务、与市场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等方式,聚焦矿产勘查关键技术难题,发挥党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定向领航作用。在新疆等重点项目中,将党组织建在一线,创新推行“党小组+项目攻坚”模式。党小组将“三会一课”与业务研讨相结合,既强化了党性教育,又解决了勘查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大南湖项目中,项目部党小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压实责任、定实措施、细化路径,高标准推动项目攻坚。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每日上报施工日志,精细组织施工,避开高温时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清晨和傍晚时间,争分夺秒抢进度,确保项目按时、保质、有序推进。勘查院新疆分院联合中煤科工集团、第一勘探局新疆项目管理中心,共建“新疆煤科-地勘联合党支部”。三方以党建链为纽带,围绕新疆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创新等核心业务,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技术攻关研讨、安全生产互查等活动,推动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形成“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党组织不仅是“政治保障”,更是“业务推进器”。2025年上半年,湖北局勘查院经营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55.83%、50.40%;截至8月上旬,新签合同额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8%。这再次证明了小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突出核心主业深耕细作。勘查院的转型之路,重新定义了小企业的贡献坐标,为总局其他三级单位和行业内传统地勘单位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以国家战略需求定义主业,以科技创新筑牢主业,以人才机制激活主业,以党建引领护航主业。当前,这支年轻的地勘劲旅正以“轻资产技术输出”模式奔向“十五五”。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征程上,他们的转型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 15
    / 08
    近日,从国家版权局传来喜讯,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2项软件著作权正式登记,涵盖焦油产率快速预测、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领域。此次登记的软件著作权是由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其中,《焦油产率快速预测系统》创新性构建多模态回归模型,通过煤样氢指数与焦油产率的动态关联分析,实现全煤种焦油产率精准预测,预测效率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井下电加热器智能控制软件》则将强化传热理论进行多参数耦合,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响应逻辑,使电加热器控制系统的动作频率显著降低,设备稳定性显著提升。2项软件著作权是陕煤地质重点实验室富油煤研究团队针对富油煤原位开采中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的解决方案,标志着陕煤地质在富油煤资源智能化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为落实“12333”新定位新要求注入新动能。...
  • 13
    / 08
    8月5至7日,由一零九公司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大西山煤田煤层气资源评价项目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组织的野外验收,综合得分92分,获评优秀级。验收期间,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详细汇报,深入施工现场实地检查了井口、岩心保管等情况,查阅了钻井、录井、测井、固井、试井、压裂、排采及绿色勘查等原始资料,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经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完成了野外施工,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达到了预期地质目的,各类原始资料齐全,勘查成果显著,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结合项目成果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该项目是我公司2021年中标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基金项目,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地勘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下一步,项目组将根据验收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原始资料,加快成果报告提交进度,为下一步煤层气资源开发提供坚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 13
    / 08
    近日,2025 年南昌市“十佳首席质量官”评选决赛圆满落幕。地信大队职工纪超凭借专业的质量管理功底、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思维及众多的创新实践成果,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南昌市 “十佳首席质量官”称号。纪超在“十佳首席质量官”决赛现场“十佳首席质量官”评选作为南昌市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自启动以来,以严苛的评选标准、科学的评价体系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已成为衡量各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杆。在 7 月上旬的线上评比中,纪超凭借多年来在质量管理岗位的扎实积累崭露头角,成功跻身决赛行列。决赛现场,他以《以“首席质量官”制度为抓手,构建生态修复质量管控体系》为主题,通过详实的数据支撑与生动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在推动大队质量管理体系迭代升级、建立关键环节质量追溯机制、培育全员质量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答辩环节,面对评审专家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数字化质量转型等问题,纪超从容应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首席质量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 13
    / 08
    8月7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利军带队到我队座谈交流,双方围绕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座谈会由我队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永奎主持。座谈会上,王永奎对王利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队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人员结构、业务范围和未来规划。并表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学科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与我队的产业发展发展息息相关,合作潜力较大。王利军从办学历史、学科设置、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推动校企双方在技术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深度对接。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我队宣传片,并就实景三维建设、遥感技术应用、测绘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创新成果、技术需求、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积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奖项专利,结合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全方位合作模式,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 13
    / 08
    近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5年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名单”,安徽煤田地质测试中心成功入选。近年来,该中心始终将地质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断探索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开展多元化的地质科普活动,获得公众和学生的高度肯定。持续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期间举办专题地质科普活动,先后开展地质科普小课堂、科普大篷车、地质科普校园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布展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近500件,累计发放地质科普宣传彩页3000余份,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实践证书600份,定期前往当地扶贫小学举办地质科普活动,累计服务超过5000名师生和社会公众。下一步,安徽煤田地质测试中心将以“安徽省科普基地”认定为契机,充分发挥省级科普基地作用,努力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搭建了解地质科学知识的平台,全面提升科普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建设,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全省科普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12
    / 08
    近日,在京举行的矿产储量报告国际标准交流发布会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以下简称中矿评协)正式发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规则(2025)》(以下简称《规则》)。这也是我国继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际对接后,又一项重要的规则实现与国际矿业市场的融合。发布会现场2018年6月,中矿评协被有关部门确定作为中方加入CRIRSCO的工作机构后,就着手制定了《规则》,并于2020年发布试行。本次发布的2025版《规则》正文共20个部分,是根据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和CRIRSCO模板制定,与NI NI43-101、JORC、SK-1300等主要矿业国家矿产储量报告规则有效衔接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规则,其内容涵盖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胜任要求、技术要求、报告编制要求等,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服务境内外资本市场唯一官方认可、被CRIRSCO全体成员予以接受的报告规则。《规则》统一了资本市场矿产资源储量类别和含义,明确了在资本市场报告矿产资源储量的具体要求,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胜任人制度,明确胜任人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评估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规范了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的行为。同时,《规则》还是我国资本市场披露矿产资源储量的基础依据文件,是立足于矿业行业、服务于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报告规则,重点规范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技术内容和要求,特别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制人员的行为,是约束专业人员行为的规则。“《规则》对于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要素市场建设和矿产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国内外矿业市场融合,提高上市公司同时在境内外交易所上市融资效率,培养世界级矿山企业等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陆续开展胜任人遴选、报告规则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境内上市拥有海外矿产资源权益的矿山企业的资源储量信息披露、价值评估等领域,继续加强机构和胜任人的信用管理,力求为资本市场的矿业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及其顾问提供完整、客观、真实的矿产资源储量信息。”中矿评协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