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24
    /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装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初级产品,是我们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底气所在。自然资源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为端牢两个“饭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是支撑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于我国这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端牢两个“饭碗”是长期的任务,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端牢两个“饭碗”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我国资源国情,深刻领会核心要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是自然资源领域各项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工作,无论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工作中,均对保护耕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一是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都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保护好耕地、端牢粮食饭碗,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道理,中国人绝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脖子。越是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越要明确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二是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也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党全社会都有严守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实施耕地保护需要树立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耕地保护,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在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强监管上打好“组合拳”,形成工作合力,全方位保护耕地。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必须压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保护好耕地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的政治责任,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落地见效。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求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一是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关系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消费大国,也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今后一个时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我们必须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查和开发利用,建立安全可靠的勘探、开发、储备体系,提升能源矿产资源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二是着力推动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和增储上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我国一些战略性矿产资源外采度高,必须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底线,加大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力度,持续推动增储上产,做到在关键时刻保障经济循环畅通。三是妥善处理能源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化解我国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能源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很好地协调起来,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随着我国矿产勘查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寻找露头矿转到覆盖区找矿,从低山区转到中高山—深切割区,找矿难度增大,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实现找矿突破、破解资源利用难题的根本动力。二、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通过一系列硬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守牢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为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法律制度、严格用途管制、加强督察执法,特别是结合国土“三调”反映出的问题,建立并实施“两平衡一冻结”制度,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制度,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制度,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实施冻结补充耕地指标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有18亿亩以上的耕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应充裕、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的现状。实现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是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有研究机构测算,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需稳定在23亿—24亿亩,如果按照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以上。此外,我国每年进口的大宗农产品,如果根据生产能力折算为耕地,也是很大的一个数。我们不能因为口粮和谷物自给率高,就片面认为粮食“够吃了”,就认为耕地够用了。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的是粮食安全的底线。二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总体仍然严峻。国土“三调”显示,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2019年底全国现状耕地为19.18亿亩,与2009年底的“二调”数据相比,10年间减少了1.13亿亩,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平原种树和绿廊建设;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同时,现有耕地中有一部分属于难以或不宜长期稳定利用,有的还面临荒漠化、石漠化威胁,从长远看要进行退耕。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资源条件,要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耕地保护的任务始终十分艰巨。三是耕地区域分布变化导致粮食产销不平衡状态加剧。耕地保护不但有数量底线上的约束,也有布局结构上的要求。我国“耕地资源—粮食供给—生态安全”长期处于“弱平衡”状态。国土“三调”显示,2009—2019年10年间,全国耕地分布重心北移、质量下降,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减少1.49亿亩,占全国耕地的比例从“二调”时的41%降低到36%;位于一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52.13%,比“二调”时降低6.81个百分点,耕地“南减北增”趋势加剧。历史上曾经的“南粮北运”,如今已变成“北粮南运”。而且,从全国耕地净增加的区域分布看,70%集中在400毫米降水量以下的北方缺水地区,相当一部分要靠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给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从全国宜耕后备资源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等水热资源不匹配的地区,在没有外来调水工程的情况下,不适宜再大规模开发耕地。四是耕地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耕地因比较收益低,当与工业厂房、道路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发生冲突时,与果树苗木、养鱼养虾养猪产生矛盾时,往往最终被“牺牲”的还是耕地。一些地方总感到“我占一点,不碍大局”,大局意识不够、底线思维不够,用地大手大脚,土地粗放利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2010—2020年,全国有329个城市总人口减少,其中133个地级市和196个县级市人口分别减少8.5%、13%,出现“收缩城市”特征,但同期建设用地分别增加22%、17%。一些地方耕地保护意识不够强,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集中公开通报了在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中发现的67个重大典型问题,以及在2023年督察执法中发现的56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以及侵占耕地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破坏耕作层的绿化装饰草皮、补充耕地不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此外,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2012—2020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生产成本从770.23元/亩上涨到880.77元/亩,净利润从168.40元/亩下降到47.14元/亩,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助推了耕地“非粮化”倾向。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守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自然资源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社会一道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稳住总量。按照《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将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任务持续到2035年保持不变,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二是优化布局。国家层面,采取经济奖惩等措施,促使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一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遏制“北粮南运”格局加剧。地方层面,通过综合整治等措施,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尽量调整上山上坡,用“山上”换“山下”,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让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各地在恢复耕地过程中要留出一定过渡期,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政策引导,不能强制实施。三是压实责任。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真做好《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印发后的考核工作,并推动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真正做到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住三个环节。一是严控增量。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要避免“寅吃卯粮”,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增量空间使用上,为“十五五”“十六五”期间至少留下35%、25%的增量空间;在年度增量空间使用规模上,至少为每年保留五年平均规模的80%,其余可以用于年度间调剂,但不得突破分阶段总量控制,为未来发展预留合理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局部确需调整的,要坚持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和扩展倍数不突破的原则,确需调入城镇开发边界的,必须在其他区域等量缩减。二是盘活存量。坚持“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在北京等15个省(市)的43个城市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继续完善“增存挂钩”机制,按照“基础指标+盘活指标”方式下达土地计划,增强省级统筹能力,激发盘活存量的动力。推动超期未开发土地依法处置,推动闲置土地司法查封和处置加强衔接。推广应用节地技术、节地模式和示范县(市)经验。三是严格执法。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门卫星遥感监测优势,及时筛选违法占用土地面积比较大的项目,强化执法查处。加强自然资源领域执法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的贯通协调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公开通报重大典型案例,提升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成本,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三、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推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45.5%,重要找矿远景区实现全覆盖;累计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在开发强度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增长,煤炭、钨、钼、锡、金、稀土、磷、石墨等矿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完成“探索性试采”和“试验性试采”。近两年启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取得山东莱州金矿、云南昭通磷矿、四川雅江锂矿等一批重大找矿突破。加大支持矿产勘查开发政策供给力度,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方式,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政策,规范矿业权出让制度,推进“净矿”出让,完善采矿用地保障政策,促进矿业市场繁荣。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发布在产矿山124个矿种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铁矿、石油等大宗矿产的需求持续攀升,特别是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锂、钴、镍等发展清洁能源所需的战略性矿产的需求快速增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大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国内保障能力。一是矿产资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虽然改变了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降低了单位产值中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没有根本改变,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基础性、支撑性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需要大量铜、铝、锂、锰等矿产资源作支撑。比如,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背后离不开重要金属矿产的支撑。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统计,每辆电动汽车平均需要53.2公斤铜、8.9公斤锂、39.9公斤镍、24.5公斤锰、13.3公斤钴、66.3公斤石墨、0.5公斤稀土。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增速远超传统能源汽车。据瑞银集团预计,2022—2030年,中国品牌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将由17%提高到33%,几乎翻番。要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需要更多的矿产资源作支撑。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矿产资源国内保障能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是确保极限情况下国内大循环的稳定畅通,这就要求必须确保国防、民生等基本需求的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战略性矿产进口量在显著增长,但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呈现“两降一难”的态势,即国内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整体下降,储量增幅整体下降,矿产资源增储上产难度增加,国内能源资源供给面临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迫切需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国内增储上产,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三是矿产资源国际市场供应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当前,各国对矿产资源供应的关注日益从经济性转向安全性,部分资源供应国收紧矿业投资政策,矿业投资壁垒升高。同时,我国矿产资源依托国际市场供应保障的稳定性、持续性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国际上获取关键矿产资源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不确定性增加。我们既要积极支持矿业企业“走出去”,深化国际矿业合作;也要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风险思考得更深入,采取针对性措施,掌握主动权,始终把力量基点放在自己身上。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储备等全链条工作,既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考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个特殊实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提升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特别是把外采度高、关乎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重要矿产,摆在优先位置考虑,加大工作强度和深度。遵循地质找矿规律,对基础调查区、重点调查区、重点勘查区、重要矿山深部的地质找矿工作进行系统部署,聚焦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有侧重地开展调查和勘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差别化管理政策,允许开展部分战略性矿产勘查活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调查,多提供勘查区块,并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矿产勘查开采领域,促进矿业市场繁荣;矿业权人要加大勘查力度,多提交资源储量。加强对勘查找矿的政策支持,鼓励“就矿找矿”,采矿权人可直接勘查上部和深部资源,无须办理探矿权新立登记;取消探矿权分立及变更限制,允许保留探矿权继续勘查,降低探矿权延续面积扣减比例;允许符合条件的已设采矿权深部或上部、周边、零星分散资源以及矿业权之间夹缝区域协议出让;放宽探矿权转让限制,让更多有技术、有能力、有意愿的地勘单位和企业获得探矿权。充分发挥科技对勘查找矿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攻关,推进产学研结合,着力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精尖勘探装备国产化。二是着眼重要矿产产能提升。加快重点矿业项目的审批,对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矿业项目,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缩短手续办理周期,推动新建和改扩建矿山新增产能尽快投产达效。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及省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的采矿项目用地,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由自然资源部直接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推进“净矿”出让,在矿业权出让前,开展拟设矿业权禁止、限制区域核查,明确后续办理审批备案事项的相关要求,消除矿业权人的后顾之忧。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共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的特点,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其中,对紧缺战略性矿产,聚焦资源量大、品位较低的矿床,加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对优势战略性矿产,大力提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加强尾矿的循环利用,推动实现优矿用好、呆矿用活、劣矿用足。高质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努力推动新建矿山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是自然资源系统的责任所在。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国家立场、立足部门职责,加大政策供给、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全社会更好地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更好地促进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
  • 20
    / 10
    在“采、掘”之前构建采煤工作面透明三维地质模型,实现采煤工作面地质信息透明化,是未来智能化开采发展的必然趋势。煤矿井下复杂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狭小的作业空间,以及不确定的安全隐患,成为我国煤矿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煤炭开采过程中自动化水平低是影响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加大煤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力度,使煤矿实现从机械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才能做到安全、高产、高效、高采出率。实现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智能化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煤矿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探、钻探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工作面内部的透明化,建立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在地面进行模拟采煤,最终实现在地面控制采煤这一创新性的变革,进而推进煤矿的智能化开采,使得煤矿生产更安全、效率更高,并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实现采煤工作面的地质透明化需首先查明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包括煤层顶(底)板起伏、煤层厚度变化以及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构造。槽波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矿井物探中探测地质构造异常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对较小的地质构造难以准确圈定。而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准确判定地质构造三维空间特征,为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提供精确数据支撑,对提升工作面三维透明化技术水平有积极意义。01传统勘探方法的不足及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的优势传统的槽波地震勘探具有探测距离远、分辨精度高、可利用信息量多、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波形特征比较容易识别的优点。槽波是指在煤层内传播的地震波,当采煤工作面有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时,沿煤层传播的槽波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通过检波器将接收到的透射槽波和反射槽波记录下来,对数据处理分析后,可判断地质异常的位置规模等。煤炭智能精准开采需首先精细探明回采工作面的地质构造特征,通过在透明化三维地质模型上进行“数字采矿”的模拟推演,提前规划采煤机的预想截割曲线,以实现地面人员远程操控、井下无人化开采的目标,为煤矿透明化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然而,槽波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实现对构造的成像,不能做到直接识别煤岩的物理或地质性质;对落差小于1/3煤厚的断层和厚度变化幅度小于1/3煤厚的煤层变薄区,从理论上难以做到准确圈定。相比而言,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则有能力解决小尺度异常成像问题。该技术利用地震资料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重构获得波动方程中所描述的物性参数模型,直接使用介质物性参数(速度、密度)反演,能精细分析煤层顶(底)板起伏变化情况,能有效分析煤层中夹矸三维空间特征,具有准确判定断层、陷落柱、挠曲、采空区等地质构造三维空间特征的优势,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技术支持。02基于地震勘探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含煤岩系中,通常煤层的密度比上下围岩的密度小,地震波在煤层中传播速度低,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煤层中激发的地震波,部分能量经煤层顶底板多次全反射,互相叠加干涉,形成槽波。槽波是只在煤层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当采煤工作面前方有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时,沿煤层传播的槽波受到阻断。在同一煤层适当巷道煤壁安置检波器,可接收到透射槽波和反射槽波并传送到地震仪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处理分析后,可判断地质异常的位置规模等。槽波的形成原理如图1所示,A区由于地震波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所以部分能量透过顶(底)板向围岩中泄露,另一部分能量反射回煤层内部,称为泄露区;B区和C区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地震波在顶(底)板界面上被全反射回煤层之中,反射回煤层中的地震波在C区内相互叠加干涉形成槽波。图1 槽波的形成原理槽波地震勘探技术是利用在煤层中激发、形成和传播的槽波所携带的地质信息来探查测区内的煤层厚度变化、矸石层分布、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等各种异常体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根据勘探目的与布置方式不同,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分为透射槽波法、反射槽波法。透射槽波法是在工作面的不同巷道布置震源点和检波器,当工作面一侧的震源点被激发产生震动时,能量穿过煤层被对面巷道的检波器所接收记录;反射槽波法是在同一条巷道中布置震源点和检波点,接收穿过测区的反射槽波信号,根据是否接收到反射槽波,确认前方是否存在煤层的不连续性。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全波形反演能够精细反映三维地质构造。全波形反演是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井下介质物性(速度、密度)参数反演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最优化方法,其目的是寻找一个最优的地下介质模型,使得这个模型对应的模拟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达到最佳匹配。由于全波形反演在拟合模拟和观测数据过程中,利用了地震记录中全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包含旅行时、振幅、相位等信息,因而具有精细反演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适合于对煤层工作面进行透明三维地质成像。根据核心算法,全波形反演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图2 全波形反演算法流程全波形反演首先需要建立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残差的数学表达,即目标函数,然后采用最优化方法,通过模型迭代更新求取最优解。最优化方法有全局最优化方法和局域最优化方法。全局最优化方法如蒙特卡洛法,由于计算量非常大、搜索效率较低,只适合较小模型计算,对三维问题更是难以应用。局域最优化方法如梯度类方法和牛顿类方法,目前在全波形反演中较为常用。局域最优化方法通过给定一个起始搜索模型,然后在起始模型附近寻找目标函数最小值。由于反演问题往往是高度非线性的,而且目标函数并不是严格凸函数,存在较多极小值点,这使得局域最优化方法易陷入局部极值。因此,想让目标函数收敛到全局极小,初始模型必须要有一定的精度。多尺度逐级反演能够有效缓解反演问题的非线性特性,该方法首先反演大尺度模型,然后在大尺度模型基础上逐渐加入高频成分。此外,迭代步长的求取对于全波形反演结果和计算效率十分重要。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构造建模是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构造建模就是根据已知地质、物探数据,利用相关原理与方法对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构造几何形态和拓扑关系进行模拟。构造建模是地学建模软件的核心模块,主要建立断层网模型、地层模型及其它地质体模型,不仅反映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而且反映各构造地质要素之间宏观接触关系。建模过程中,还可加入地质学家的认识,准确描述出更接近地质实际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只有建立完整、准确的三维构造模型,才能够更好地建立和表达其它各类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流程大致为:(1)收集矿井的地质、物探资料,包括勘探工程资料、钻孔数据和物探数据等,建立数据库。(2)建立三维地质框架,同时设置三维网格的精细程度。(3)对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三维全波形反演,并结合已有地质、物探资料构建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4)通过多种数据转换进行数据分析和地质统计,描述属性在空间的分布规律。(5)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地质模型进行检验,同时进行评价。三维地质模型修正根据三维地震全波形反演结果显示的复杂区域,在巷道揭露的局部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进行补充实测。目的是为了更精细地控制构造复杂区域的煤层顶(底)板的高程及起伏变化和小型异常地质构造精细的空间特性。三维地质模型修正目的是确认地质异常(断层、夹矸等)的精细空间特性和三维地质建模成果,如顶(底)板、断层、夹矸等的精度,并通过巷道实测资料进行修正并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精度,最终获得高精度的静态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透明化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构建的。在空间维度上,智能精准开采工作面的2个巷道和开切眼已经形成,煤层已被从采区局部分割出来,并处于2个巷道和开切眼的三面合围之中,成为一个有限空间的孤立煤体。在时间维度上,工作面回采是从开切眼开始,通过采煤机滚筒截齿从两巷斜切进刀,沿工作面宽度方向截割煤层,如此往复运动,逐步向前推进,最终完成整个工作面回采。因此,煤炭智能精准开采要求工作面的三维地质透明化必须满足智能开采对地质条件的高精度需求,一方面要确保回采工作面前方未采区域一定范围内地质条件的“透明化”,即精度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回采一定距离内完成透明化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勘探区域在回采过程中,定期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校核煤层顶(底)板高程、煤厚及异常地质体空间特征等数据,将数据导入到计算机系统实现地质、测量数据的更新和可视化展示,同时提供地质模型剖切数据校核验证手段。03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应用实例研究区地质概况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简称小保当煤矿)112204工作面地层总体为走向NNE,倾向NWW,整体倾角不足1°的单斜构造。辅助运输巷设计在2-2煤层中,该煤层赋存于延安组第四段顶部,是井田内最厚的主要可采煤层。埋深为305~387m,煤层底板标高+924~+990m;煤厚6.30~7.24m,平均煤厚6.5m;煤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根据三维地震报告,工作面内未发现断层和明显的褶皱构造,在单斜构造的框架之上发育有一些宽缓的波状起伏,亦无岩浆活动,属于简单构造类型。本次三维建模区域处于112203辅助运输巷和112204运输巷之间,西至112203辅助运输巷2联巷处,东至10联巷和11联巷中央,长度640m,宽度350m。观测系统布置方式112204工作面设计目标探测区域长度500m、宽度350m。考虑到射线覆盖的密集度必须符合地震全波形反演的要求,本次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为槽波双透反观测系统,即采取槽波透射和反射联合勘探观测方式。实际目标探测区域长度为640m,炮点128个,炮间距10m,112203辅助运输巷及112204运输巷内各64炮;设计检波点256个,检波距5m,在112203辅助运输巷及112204运输巷内各布置检波器128个,检波器单排放置在巷道壁上的煤层孔中。槽波地震勘探数据分析与成果解释对112204工作面槽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以及速度和能量成像。通过尖刺干扰压制、坏道处理、固定频率干扰去除、检波器共振干扰去除、检波器能量均衡与极性反转和反射槽波数据中声波去除的手段,得到槽波三分量速度与能量成像结果,确定工作面区域内三处地质异常,工作面左右两侧存在较为较明显的煤层变薄区,112204运输巷处存在异常煤层松软破碎区。地震全波形反演数据分析与成果解释地震全波形反演数据中包含丰富的信息,为实现有效反演,需对实际地震数据和模拟地震数据进行多种预处理后作为输入。笔者设计了专门针对巷道全波形反演的地震数据预处理流程,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重新采样,选取合适的时间窗口分别提取P波、S波和槽波,去除数据中的坏道,通过带通滤波控制反演的频率范围,并使用能量均衡将振幅归一化,在迭代反演中,需要对地震进行多次处理。为提高效率,研究人员开发了地震数据批量处理脚本程序,并将程序与正演模拟和反演程序融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反演流程(图3)。图3 地震数据初步处理流程根据112204工作面施工区域实际情况,建立112204工作面初始三维弹性速度模型。模型在x、y、z方向的长度分别为650、350、30m(图4)。对模型进行空间离散的网格,在x、y、z方向的网格数量分别为120、72、60。根据地震数据中P波和S波的旅行时,估计获得了初始模型的P波速度、S波速度和密度。图4 地震全波形反演的三维模型网格根据地震全波形反演算法流程,将全波形反演算法与方案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首先,使用低频数据计算梯度,测试并获得合适的反演参数;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三维速度结构进行反演,并使用逆时偏移进行高精度成像;最后使用获得的速度结构和成像结果预测煤层的顶(底)界面和夹矸的空间分布。通过设置时间窗口将数据中的P波和S波分离,使用互相关旅行时目标函数分别计算三维P波速度的梯度,使用频率段,并通过高斯函数卷积和mask函数去除梯度中的异常值。速度梯度在x、y、z方向都存在一定的变化,这与地下介质的岩石属性密切相关(图5)。由于使用的频率范围较低,只能构建低波数的速度结构,但梯度内的结构总体合理,可对速度模型进行有效的更新。本次地震全波形反演数据处理流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确定了数据处理参数和流程、频率范围、高斯光滑等参数,为后续反演做好准备。图5 计算获得的三维速度的梯度模型根据上述反演理论对矿区的三维速度结果进行反演。除了在低频率段内,使用旅行时目标函数对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进行反演。还要使用槽波、直达P波和直达S波对速度结构进行反演。槽波成果的参与对煤层的顶底界面的反演更加有效。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的研究还在多尺度的高频率段,重复使用同样的反演流程与算法,从低频到高频逐步构建该矿区地下的速度结构。低频信息可反演速度的长波长背景结构,高频信息可构建地层的高频短波长精细结构。04基于地震全波形反演建立精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地震全波形反演结果,并结合钻孔数据进行矫正,确定煤层顶底板界面构造形态,煤层顶底板构造特征一致,继承性较好,两者均呈现“112203辅助运输巷高、112204运输巷低”的构造格局,工作面整体呈现明显单斜构造(图6)。图6 112204工作面煤层顶底板三维展布基于地震全波形反演结果及槽波成像结果,在巷道实测数据的控制下,确定了112204工作面煤层厚度分布特征。煤层厚度可划分为3个区域:1个较厚区(煤层厚度≥8m),2个较薄区(煤层厚度...
  • 12
    / 10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新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科学擘画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六大战略部署”,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继续把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真经”,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破解真问题,寻找最优解。要把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合起来,继续修炼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者的“心经”,当好执行者、善做行动派、成为实干家。要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切实肩负起生态保护修复的时代重任,一步一履地坚定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一笔一画地倾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彩篇章。开辟新境界,生态保护修复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新的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还是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要求我们,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然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启发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生态保护修复既是关系人民幸福的政治问题,又是关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民生问题,又是关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问题;既是关系修复工作者责任担当的使命问题,又是关系生态治理方式的科学问题。因此,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又要有滚石上山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事;必须牢固树立战略思维,长远谋划,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秉承科学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聚焦新目标,生态保护修复再出发当前,我国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看,还面临体制、机制、法制、规制等多方面问题,基础支撑薄弱,系统性、科学性不足,规范性不够,市场作用不充分,一体化保护修复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治已病”去“存量”、“防未病”止“增量”任务仍然艰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笔墨当随时代。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分类施策,逐步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法治体系、制度体系、规划体系、重大工程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加强生态利民相关制度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头连着人,一头连着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要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成效的标准,走深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工作方向上,要大小兼顾,不仅重视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还要重视与群众生活和感受密切相关的“小生态”“微修复”,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工作设计上,要多接“地气”,注重汲取民间智慧,让当地群众有机会直接参与、直接受惠、长期受益;成效评估上,要倾听民意,做得好不好,让社会监督、让人民评判。二是坚持整体观念,着力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重要要求,更好履行统一行使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探索部门协同、央地协同、跨区域协同的有效制度机制。统筹耕地保护与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的关系,把耕地保护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推动国土绿化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筑牢“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构建并实施“国家规划+重点专项建设规划+专项行动计划+地方规划”的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和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等重要要求,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探索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和机制。一手抓规范,推动生态修复立法,持续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堵塞管理漏洞。一手抓激励,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国家和自然资源部各项激励政策落地落实。探索构建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修复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实现“谁保护、谁受益”。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打好攻坚战役,突出对“三区四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强“世界品牌”,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旗舰项目为契机,持续实施51个重大工程,促进工程提质增效。擦亮“特色名片”,下大力气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走好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协同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五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生态保护修复专业化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等重要要求,秉承专业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加快建立完善从生态修复问题诊断、治理技术、监测监管到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让生态修复经得起科学的检验、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评验。摸清生态家底,基于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探索开展生态监测评价预警工作,及时预判重点地区生态风险,实现“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精准管理、高效管理。夯实理论根基,充分发挥智库和技术单位作用,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重大生态问题研究,以高水准成果支撑生态修复高水平发展。此外,我们还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等行动计划,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生态修复故事,以“生态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智”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
  • 18
    / 07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01钻孔地质编录步骤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踪指导,确保钻探质量。(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2)检查整理岩矿心。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场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确保岩矿心样品签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误。(4)岩矿心编号。将>10cm的岩心及>5cm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5)岩矿心拍照。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6)观察记录。1)分层: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2)记录回次数据:①填表,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尺、采取率等记录于“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其中:“止应为经过校正的孔深;“岩心长”应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孔深”长度;②残留岩心的处理,残留岩心的长度一般以施工人员测量为准,当未进行残留岩心测量或残留岩心测量不准,使其岩心长度大于进尺时,残留岩心可按下面办法由编录人员进行处理。见图6-44。A. 在岩心完整时,以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计,将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计算,如继续超出可继续上推,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B. 如岩心破碎为砂状粉状和不在同一岩性中钻进而用反循环采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般不准上推。图 6-44  残留岩心处理图3)次采取率计算:①当同一岩性段内连续五个回次的总进尺大于或等于该岩性段岩心总长度时,要计算五个回次平均采取率(“进尺”为本回次止孔深减上一回次止孔深,如本回次止孔深89.63m,上回次止孔深为85.24m,则本回次进尺为89.63-85.24=4.39m)。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矿层(包括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及其顶板3~5m要求计算回次采取率,方法如下:回次“采取率”=本回次岩心长/本回次进尺x100%。4)记录分层数据。按“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要求填写分层数据。分层数据应对应于表中左侧的回次位置填写。如在第2回次中分层,则对应于2回次横格中填写序号:为本分层的顺序编号。回次岩心长:为本分层所处回次内属该分层的岩心长度。如图6-45中第2分层底界在第7回次的7 2/4至7 3/4岩心之间岩心长为1.3+1.2=2.5m。在一块岩心内部分层也如此处理。图 6-45  7回次岩心计算图02地质描述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描述。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化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并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记录于表6-10“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表 6-10  钻原始地质记录表1. 岩矿石定名地质描述前,首先应给岩矿石定名。定名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石的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分及矿化等基本特征。定名时,要根据分层中岩矿石种类、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1)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一种,可单一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2)分层中出现两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与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互层。(3)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夹(也可为“间夹”“偶夹”)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2. 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1)岩石特征。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状、条带状)、结构、矿物成分、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他物理性质(光泽、断口、硬度、相对密度)等。(2)蚀变特征。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等。(3)矿化特征。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测量矿层顶底板界面轴夹角,测量矿石原生构造的轴夹角等)等。(4)次生构造。断裂、褶皱、节理、劈理,破碎带的特征、类型、产状及后沉积作用构造,如结核、瘤块,裂隙充填形成的岩墙等。(5)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观察和收集古生物、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出层位、化石种类及分布特征等。在观察岩心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作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相、录像。(6)测量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将量角器的零度边(图6-50中ab)与标志面(AB)平行,同时将量角器的O点与标志面(AB)同岩心柱面(CD)的交点(O)重合;读出岩心柱面在量角器上的读数(70°)即为轴角。见图6-50。图 6-50  测量轴夹角示意图03钻孔弯曲及校正钻孔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的和技术的原因,往往使钻孔的倾角(或天顶角)、方位角发生弯曲而偏离原设计的位置,特别是斜孔更容易发生,所以,在编制钻孔剖面图时,必须先校正孔斜与方位。如果未经过孔斜和方位校正,用原设计的钻孔轴线画地质界线和矿体,则编绘的地质界线和矿体,在空间位置上会产生很大误差,这不仅影响了所圈定的地质界线的可靠性,而且也歪曲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储量估算的可靠性和以后开采、开拓巷道的设计。钻孔弯曲校正有两种基本情况:钻孔倾角或天顶角弯曲校正及钻孔方位角偏移校正。①钻孔角(或天顶角)校正常采用的方法是使一个测点的天顶角或角向上下各影响与相邻测点距离的一半的原则,即中点转换。现以表6-11钻孔的测斜资料,具体说明天顶角校正钻孔轴线的过程。在编制钻孔中轴线剖面图时,首先根据测斜数据求出制图时的钻孔在编制钻孔天顶角转换点的深度,如图6-51中的A、B、C、D及各转换点的控制长度;然后根据各测点的钻孔天顶角及角度转换点和控制长度进行作图;连接OA、AB、BC、CD等折线为平滑曲线就是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曲线。②钻孔方位角的校正,是在钻孔轴线天顶角校正后的基础上,根据钻孔轴线的方位角和地质体的产状要素,选择不同的投影方法,做出钻孔轴线及地质体在勘查线剖面上的投影图。现将不同校正方法介绍如下。表 6-11  钻孔测斜资料1. 法线影的图解法以表6-11的资料为例,以图6-52为基础,在钻孔轴线的下方绘一水平线(此水平线应视为勘查线剖面的方向线),将O、A、B、C、D各折点垂直投影到水平线上(图6-52),得O'A'、A'B、B'C'、C'D'等线段,然后从孔位O'起,在90°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O'A',得点1(在本例中1与A'重合);从点1起在110°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A'B',得点2;从点2起,在119°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BC,得点3;从点3起,在122°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C'D’,得点4。将点O'、1、2、3、4连接起来的折线,就是钻孔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图(图6-52)。自1、2、3、4各点向上作垂线与水平线交于1'(在本例中1与1'重合)、2'、3'、4',与剖面上通过A、B、C、D各点的水平线交于1"、2”、3”、4"点,将O、1”、2”、3"、4"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法线投影的钻孔轴线(图6-52上部)。图 6-51  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中轴线图 6-52  钻孔校正投影图地质界线点的投影方法,是将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轴线上的地质界线点(图6-52中的e),沿水平方向投影到钻孔法线投影线上(图6-52中的e')。通过这种方法做出的钻孔轴线为一折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时,人为地将其圆滑为曲线。2. 计算法取钻孔任意测斜、测方位点的控制长度AB(图6-53),AB是空间线段。A点在与探线剖面平行的垂直投影面P上,B点在水平投影面Q上。A点在Q平面上的投影为O;OB为AB的水平投影,OB方向为AB的方位,其方位角为w;OC方向为投影面P的方位方位角为ε;AB的倾角为B,顶角为α。令AB长度为l,其中φ=w-εΔx=l·cosβcosφΔy=l·cosβsinφΔz=l·sinβ图 6-53  钻孔弯曲校正角计算图解04数字化钻孔编录(MEMAPGIS)(1)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室内工程属性数据录人(新建)中选择钻孔进入基本信息栏,选择钻孔,将工程号、坐标、比例尺等要素填入。(2)钻孔测量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工程数据编辑与浏览选择钻孔数据录入总界面,创建钻孔工程编号目录,在钻孔编录数据总对话框中按首先回次库其次是分层库,最后是其他的顺序录入。(3)钻孔工程图绘制、编辑及表输出。打开素描图进行编辑,从样品管理的打开工程输出编录表。自动生成的钻孔素描图示于图6-54中。图 6-54  自动生成的钻孔素描图...
  • 24
    / 04
    矿业开发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全过程,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当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期,矿山将面临关闭,迎来矿业工程服务的最后阶段。一座矿山的衰退和关闭,可能会存在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不理想、技术难题、开采生产安全无保障、政府政策导向等原因。在过去,我国对面临关闭的矿山,都是采取先关闭后治理的模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这种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了。于是2007年,中国在国际矿业大会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的倡议;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矿业的要求;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随文附带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明确提出了“边开采,边复垦”,对矿山压占、损毁而可复垦的土地应得到全面修复,还提出了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这几件事,奠定了我国矿山修复事业的基础。(2018年,湖南省花垣县对团结矿山进行覆土复绿,初获成效)在中国之外,矿山的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世界范围内已经积累了很多可供借鉴的修复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特性,矿山修复主要有生态恢复、博物资源利用、旅游开发、复垦造田、引水造湖、垃圾处理厂和仓储等七种模式。01.生态恢复类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矿山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几乎与矿业开发相伴而生,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年无序的矿山开采,必然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造成成土壤剥离、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形成、空采区和塌陷区形成、尾矿堆积形成、受采矿影响而无法利用开发的土地等问题,使其生态环境严重偏离自然状态。(生态修复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要因地制宜,选取最合适的修复方式才行)因此,矿山生态恢复主要是要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的变化,从而加速生态演替过程,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状态。在这个过程里,人们不仅需要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来帮助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还要根据规划,选择合适的和植被品种用于生态恢复。而在这个过程里,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将未形成台阶的悬崖尽量构成水平台阶等稳定边坡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矿山想要完全或基本恢复到开发前的原有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生态恢复却可以帮助矿山形成新的植被或生态系统。其中,以恢复成草地、森林或农田的情形较多。02.博物资源利用类博物资源利用是指发掘、整理和研究各地矿山开发建设的历史,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和地质遗迹资源,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探索资源枯竭矿山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徽淮北国家矿山公园)安徽淮北国家矿山公园便属于此类。淮北国家矿山公园于2005年组织申报,2005年8月国家批准建设,2007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2007年10月破土动工。建成后的淮北国家矿山公园,占地约40亩,建筑面积3642平方米,共12个展厅,分别是序厅、多媒体演示厅、巷道模拟厅、综合厅、矿山安全厅、煤炭资源利用与产业链厅、企业风采厅、煤与淮北序厅、煤与淮北主展厅、城市就是公园厅、留言壁过厅以及休闲体验厅。淮北国家矿山公园以友谊煤矿为原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动态的煤矿原貌。这里追溯了煤的生产与发现,探寻了淮北煤炭早期的开发,记述了淮北矿工革命斗争的历史,集中展示了淮北矿业的历史文化和地质科普知识,以及淮北市崛起、转型和跨越之路,其核心展品由矿山建设的实物设备及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组成,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电子设备36套,矿石标本973件,实物200余件。03.旅游开发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宏观政策对矿山开采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逐步取缔关停。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众多矿山企业面临关停或者转型压力。因此,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废弃矿山、边远海岛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促进文化发展,利用现有文化遗产、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活动等,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上述机构土地权利人利用现有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可保持原土地用途、权利类型不变。土地新政鼓励废弃工矿用地开发旅游,对矿山的旅游开发形成有力推动。(政府官网《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文件界面)客观来说,对矿山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有机会实现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矿区大量劳动力释放亟待就业安置的问题。此外,旅游业作为国家大力提倡支持的产业,还能够为矿山修复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兼顾的目标。矿山旅游发展已久,但多为矿山关停后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发展而成,较成功的案例有英国伊甸园,该项目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项目所在地原是当地人采掘陶土遗留下的巨坑,工程投资1.3亿英镑,历时两年,于2000年完成。项目主要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其中每4座穹顶状建筑连成一组,在形态上像放大了无数倍的水泡。“大水泡”里培育着原产于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数万种植物,主要目的是展示植物与人的关系、人类如何依靠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20万参观者。(伊甸园)国内发展较好的案例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境内,是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着名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的“冶”即指大冶铁矿,历经百年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了落差444米的世界高陡边坡。为了治理生态环境,该矿投资数千万元形成了亚洲的硬质岩复垦基地。2006年7月,以大冶铁矿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组成的“一园两区”,经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确认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黄石国家矿山公园)04.复垦造田类复垦造田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在欧美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该模式是通过对开发后的矿山进行复垦,改善当地的地质条件,补充、增加耕地面积,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漫子山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莱芜区苗山镇大漫子山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便属于此类,为彻底消除隐患,加快废弃矿山治理进度,自然资源部门对该项目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提质改造三个阶段治理。将开垦无序、破坏生态严重的砂石厂改造成了农田,总治理面积760余亩,总投资3500余万元,新增耕地360亩。项目于2018年6月开工,现已基本达到竣工验收条件。05.引水造湖类引水造湖项目可以说是复垦造田项目的延伸,通过对矿坑周边环境和生态展开系统的治理和重构,可以引入水源,将露天矿坑改造成为湖泊。通过湖泊的作用,将矿坑附近的土地慢慢改造转化为肥沃的农田、茂密的森林和碧蓝的湖泊,此举能够实现矿区经济、文化、旅游和社会的综合发展。(法国Biville采石场)最著名的案例是法国Biville采石场,位于克莱枫丹(Clairefontaine)峡谷顶部的Biville采石场在开采石料10年之后于1989年被关停。被遗留下来的是一道450m长、宽度均匀的直线型采石坑,它因具有20-40m的落差和呈45度的边坡贫瘠而凹凸不平。设计师将其建成具有3.5平方公里湖泊的休闲区,改造措施包括设计了一系列引导水流的设施和设备,使其汇聚到谷底形成湖泊。湖岸经过设计以适应当地最普遍的休闲活动—钓鱼。然后再引入一些植被使废弃采石场恢复到一种自然状态。Biville采石场在改造中保留场地的工业痕迹,将其转化为新景观结构中有特色、标志性的场所,体现出对所在地历史文脉的尊重。06.垃圾处理厂类随着矿山产业的发展,“垃圾围山”问题也因此突显出来,以往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垃圾,都是随意排放随意丢弃的,这样日积月累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利用废弃矿坑作为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基地,能够解决垃圾占地、环境污染、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得到一举三得的好效果。加拿大蒙特利尔便有一处利用矿坑修建的垃圾处理厂——圣米歇尔环保中心。1930年代,这块位于蒙市中心区的地皮,是个深约70米的大型石灰岩采矿场。1968年,当地人停止采伐,却用一种偷懒的方式——垃圾填埋,企图迅速抚平这道地球的“流血伤疤”。很快,这里成为北美第三大垃圾填埋场,周边57个社区的居民开始了数十年噩梦:恶臭、烦人的乌鸦和垃圾车噪音,垃圾场渗液还可能污染地下水。1984年,蒙特利尔市决定收回这块土地。1988年,停止采石场开采。1995年,大规模的振兴改造开始进行。如今,这里正在变成大型公园绿地,获得了新生,2020年将向市民全面开放。在政府的引导下,该项目被建设为一个综合性的垃圾最终处置场,该项目最初的改造,是针对垃圾分解的沼气,因而先建立了一个将沼气转换为电力的发电厂,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后,又建立了一个能够有效收集垃圾废液的污水处理系统,使得垃圾污染降到最低点。在治理过程中,市政府对该项目的未来有了更为积极的远景,他们不仅要修复被破坏的土壤,培育大片森林绿地,打造成该城最大的绿地公园,还要修建一些教育、休闲、文化活动的设施,同时,还要保留这里的开采历史……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圣米歇尔环保中心重获新生。07.仓储类部分废弃的矿区可以利用它本身的地理地形特征,改造成仓储屋发展副业。首先,一些围岩稳定、巷道比较宽敞、适宜于汽车行驶、交通又较为方便的废弃矿山,可以利用其冬暖夏凉的特点,通过工程改造使其成为仓储用地,用于存储水果、蔬菜和其他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储藏的物品。其次,围岩稳定、巷道便于运输、远离村庄、又非水源地或水系发育的废弃矿山,特别是采空区离地面距离较大的废弃矿山,经改造后,可用于工业、医疗等行业的废弃物的存放地。最后,有些矿区离城镇距离不远,且不位于水源上游和城镇上风向,规模较大且低于周边地形的废弃露天采场和地下开采塌陷区,则可作为城镇垃圾的填埋场地。来源:矿业邦、矿业安全天地...
  • 24
    / 04
    1.具有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能否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2023.02.23地质灾害治理所需资质咨询:请问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 设计内容是否可以由拥有住建部颁发的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接?住建部的岩土工程设计资质明确规定拥有此资质可以承接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设计内容。是否有明文规定?回复:您好!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取得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活动。(地质勘查管理司)2.怎么理解申请地质灾害评估甲级资质业绩中项目总数要求不少于5项?2023.02.23关于2023年新地灾资质办法的业绩要求咨询:新资质中,申请地质灾害评估甲级,项目总数要求不少于5项,是否要求地灾评估、勘察、设计项目都要包含?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对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甲级资质业绩条件中的数量要求是总数要求,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项目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项目无最低数量要求。(地质勘查管理司)3.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资质对注册资金有没有要求?2023.02.23地质灾害注册资本金相关问题咨询:您好,请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乙丙最新标准 注册资本金 分别是多少,谢谢。回复:您好!我部近期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未对申请资质单位的注册资本金做要求。(地质勘查管理司)4.同一单位是否可以同时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2023.02.23可以同时申请施工和监理资质吗咨询:按照新地灾资质办法,同一资质单位是否可以同时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对同一单位同时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未做限制性规定 。(地质勘查管理司)5.已经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是否可以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2023.02.23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咨询:您好,已经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单位,是否能在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回复:您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单位,具有申请监理资质条件的,可以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地质勘查管理司)6.已经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是否可以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2023.02.23地灾资质办理咨询:按2023年1月实行的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一家单位已有监理资质,想申报地灾治理施工资质,是否允许?回复:您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的单位,具有申请施工资质条件的,可以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地质勘查管理司)7.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对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有什么要求?2023.02.23新版地灾资质中技术人员咨询:乙级资质中除了要求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其他人员有没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要求?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总数及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做了规定,对其他未做要求。(地质勘查管理司)8.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具体包括哪些专业?2023.02.23地灾技术人员专业咨询:新规中第三十七条所列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等专业是否包含建筑、测绘、环境等专业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第三十七条对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的范围已做明确规定。(地质勘查管理司)(小编注: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勘查、地质勘探、地质学等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专业。)9.退休人员是否可以担任技术负责人?2023.02.23新版地灾资质中人员咨询:地灾新规中技术负责人是否可以是退休人员?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只对技术负责人的职称、专业进行了规定,对是否是退休人员未做限制性要求。(地质勘查管理司)10.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给排水、房屋建筑结构这些专业能否办理地灾施工资质?2023.02.23办理地灾施工资质技术人员专业的相关要求?咨询: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给排水、房屋建筑结构这些专业是否为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能否办理地灾施工资质?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第三十七条对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具体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应参照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11.申请危险性评估资质需要探地雷达设备,是否可用其他物探设备替代?2023.02.23咨询咨询:新的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办法,申请危险性评估资质需要探地雷达设备,是否可用其他物探设备替代?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对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设备要求是具体明确的,应按照办法规定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12.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资质描述的“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和“土木与水利类专业”具体指哪些专业?2023.02.23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咨询: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中,甲级资质内描述的“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和“土木与水利类专业”具体指哪些专业?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第三十七条中对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和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范围有明确规定,应参照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小编注: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勘查、地质勘探、地质学等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专业。)13.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指的是职称吗?2023.02.23地灾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职称专业咨询:新地灾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37条中,所称的专业指的是职称吗?土木工程相关能否可以用?有专业参照表吗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第三十七条对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具体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应参照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14..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中可否使用地质、岩土、测量、建筑、园林、市政类工程师?2023.02.23关于地质灾害资质人员要求咨询:要求的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问地质、岩土、测量、建筑、园林、市政类工程师可用 谢回复:您好!《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令第8号)第三十七条对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具体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应参照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15.分公司社保是否满足资质标准?2022.12.01分公司社保是否满足资质标准咨询:您好 新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办法,本单位分公司人员,提供分公司的社保,是否满足资质管理对社保要求回复: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分公司、子公司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及民事责任已做出明确规定,请根据法律规定执行。(地质勘查管理司)...
  • 27
    / 03
    近日,《煤炭行业信用状况分析报告(2022)》在2023年煤炭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上发布。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编写的煤炭行业首个信用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报告》依托能源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归集共享的信用信息数据,重点参照煤炭行业1300余家市场主体参与行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围绕企业基本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社会信用5个方面进行分析,反映了煤炭生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地质勘查等相关企业的信用建设成果。煤炭行业信用状况总体向好《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参与煤炭行业信用评级企业呈平稳增长态势,累计达1307家,其中受评AAA级企业达80.64%。1307家企业中,煤炭生产、地质勘查、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四大类企业分别占44.61%、25.78%、13.77%和11.02%。《报告》指出,当前,煤炭行业信用状况总体向好。综合来看,2018年至2022年,受评煤炭生产企业财务能力最优,平均得分率达93.24%;煤炭工程建设企业基本情况和社会信用最优,平均得分率分别达94.34%和 91.49%;煤炭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能力最优,平均得分率达96.28%;煤炭地质勘查企业管理能力最优,平均得分率达93.03%。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年度分析报告(2021)》也显示,煤炭企业总体信用状况较好,其中优良级和中级范围内企业12836家,占煤炭企业总数的近90%,综合实力和发展创新能力强。《报告》认为,当前煤炭供需趋于平衡、行业盈利稳定、价格短期内或将维持高位等行业经济运行特点,都有利于确保行业信用质量整体相对稳定。煤炭行业信用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报告》同时指出,煤炭行业信用建设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行业发展资源接续、安全供应、绿色低碳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煤炭市场主体对信用的认识还不深刻,特别是在制度建设、科技创新、风险管控、战略实施、人才保障、安全生产、客户管理、企业文化、信用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风险依然较高。从行业发展环境看,煤炭资源接续长期稳定供应有隐忧、煤炭供应保障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煤炭应急供应保障难度加大等问题,都是影响煤炭行业信用建设的不利因素。近年来,煤炭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增产保供政策,全力推进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但随着煤炭先进产能陆续释放,持续高强度、满负荷生产,出现了采掘接续紧张。目前,生产煤矿中约15%出现采掘(剥)接续紧张等情况。另外,煤炭资源接续也面临新的问题。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我国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炭储量约5.8万亿吨,查明资源量约1.7万亿吨,但可采储量不到2100亿吨,按目前开采条件和消费水平,可供开采年限不足50年。在部分煤炭富集区和稀缺煤种区,千米以深的煤炭可采量占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煤炭供应保障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煤炭产能核增手续办理程序复杂、耗时长,产能置换指标供需失衡、购置困难。部分省份保供核增煤矿未能达产,加上部分煤矿生产条件变化造成减产和铁路外运条件限制等原因,完成电煤保供履约难度较大。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看,影响煤炭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科技创新、风险管控等10个方面。以科技创新为例,2018年至2022 年,煤炭生产等四大类受评企业科技创新平均得分率均超过80%,其中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投入比率得分率最高。总体看,受评企业科研投入比率呈上升态势,但受评企业2022年科研投入比率平均约1.8%,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2.55%仍有差距。这反映出煤炭企业科研投入总体还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煤炭市场主体应立体化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报告》指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监管,也需要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积极引导和广泛参与,更重要的是市场主体的自律行为和主动作为。面对煤炭行业信用现状,《报告》建议,煤炭市场主体应进一步提升信用认知水平,从教育宣传、制度建设、风险管控、对外合作、文化建设、信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组织体系建设,抓好信用“一把手”工程,加强信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在信用风险分级管控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生产企业要时刻关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产违规等,煤炭建设、地勘和设计企业要重点关注工程质量等。要逐步打通企业集团各层级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的机制等。...
  • 27
    / 03
  • 20
    / 03
    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是什么?是为我国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奠定资源基础的主力军;是把青春点燃了矿山万家灯火、自己却终老白头于山野的献身者;是寻得黄金万两却甘居贫困的功勋队;是在所有的国有企业早已转型进入市场、自己的探矿权资产却被掠夺一空的市场孤儿。从主力军到市场孤儿,这就是我国从事矿产勘查地勘队伍走过的路线图。然而,当全国都在热烈兴奋地讨论、策划、宣传找矿突破的时候,人们恰恰忘了地勘单位这个找矿的主力军!地勘单位作为找矿主力军是我国工业化的历史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这种选择,让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体转变,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唯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找矿突破之路。与现代战争是多兵种协同作战一样,现代意义的找矿突破也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地勘单位是主力、地质调查为基础、科学技术要先行、政府行政要依法,四者缺一不可,而在第一线参与战斗和解决战斗的,是地勘单位。地勘单位是主力不意味着它们是找矿突破的打工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有企业,地勘单位是一个占有、经营国家出资形成的资产的市场主体,探矿权是它们的核心资产。没有探矿权资产,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就只有走向消亡一条路,无须改革。可以预言:没有地勘单位这一主力军的加入,找矿就不可能突破,如果有人说突破了,那也是假突破。01历史的选择“地勘单位”源于我国的地质队系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当时的建设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成我国的能源、钢铁、核工业、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体系,而矿产资源是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于是地质队伍在数年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地质人员200人左右。国家加大加速人员培养力度,到1952年,发展到1.8万人;到1957年发展到29万人;到1960年发展到62万人;1998年十一个部门共有965个地勘单位,74万人;到2019年有企业性质地勘单位1451家,非油气地质队伍为41.43万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的16.42万人,相当于160个地质大队,但由于地勘单位目前都在市场上找饭吃,很难说清楚那家是专业矿产地质队了;因此只能说这16.42万人相当于160个大队。它们应该通过扩大和改革组建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矿产勘查的主力军。“地勘单位”一词在我国的地质勘查机构名称中原本没有,是改革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地质工作的机构序列,由中央-省(地方)-大队-分队四级组成。当时我国地质部门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十大工业部门都设置有地质工作机构,共有十一个山头,其中地质部门的中央机构称“部”,其他部门的中央机构称“总局”,省或地区的地质工作机构称“局”,局下设大队,大队下的分队是工区项目执行机构,不具独立性。个别部门的地方地质工作机构有“总队”“支队”之称。从机构功能看,部和总局是独立的行业地质工作管理机构,是国拨地勘费的计划分配对象;省或地区局级机构负责地质工作项目实施管理;大队是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技术、财务和后勤管理;分队是项目具体执行单位,负责项目的全部野外施工、室内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在所有四个层次中大队是最主要的层次,当时人们称呼的“地质队”,就是指的大队。图1显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地质机构结构。图1.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体制图图1的这个体系,是一个以地质队为核心的地质工作机构体系。到90年代,地质队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已经认识到地质队的计划经济体制面临新的选择,“地勘队伍”一词出现了。这个词既不代表计划经济的地质队,也不代表已经完成改革的地勘市场主体,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地质勘查队伍身份名称。因此“地勘队伍”不可能永久存在,等到改革到位,成为市场主体后,这个临时身份就消失了。在这个庞大的地质队体系中, 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事矿产勘查的地质队数目最多。地质部门除区调、水文外均属于矿产勘查队伍;工业部门几乎全部是矿产勘查队伍;因此总体而言,矿产勘查地质队伍的数目应占全部队伍的70%以上。随着国家发展对工程勘察、灾害调查和生态环境调查需求和多种经营转产的增加,地质队伍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19年在41.43万人中只有16.42万人从事矿产勘查,绝对数目大为减少。从事矿产勘查地勘单位的这个规模下滑趋势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在市场中流浪,东打一个工,西打一个工,抓到饭就吃,将来恐怕是国家给钱也没有懂得矿产勘查的人来找矿和勘探了。02为什么找矿突破主力军必须是地勘单位?说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是找矿的主力军,基于以下理由。第一,从事矿产勘查的主要地勘队伍应回归主业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队伍已高度涣散,国家资源紧张,亟待它们回归主业。地勘队伍是一支久经考验、技术过硬、勇于献身、找矿勘探经验丰富、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国之所以建成了今天的全面工业化体系,地勘队伍是立了头功的。试问在今日之中国,还有那支队伍比地勘队伍更能找矿,更能勘探?在国家建设迅速发展、地质工作不断拓展的今天,地勘队伍从事更多种类经营的方向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要忘记,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仍然是地勘队伍的头等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让地勘队伍继续发挥找矿和勘探的主力军作用,是找矿突破之需,也是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队伍结束流浪、回归主业之需。第二,国家资源安全需要地勘队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国家计划来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资源安全是由企业以市场的方式来保障的。企业强则国家强,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国为什么芯片被卡脖子,为什么发动机被卡脖子,皆因企业不强。矿产资源安全取决于矿产品供应;矿产品供应取决于储量供应;储量供应取决于找矿突破,发现更多新的大中型矿产地。因此,找矿突破是整个矿业供应链的源头,找矿突破停顿了,人们可能并无感觉,但等到矿山挖光了,储量吃完了,整个矿业供应链就熄火了了。这时是再想到找矿突破,就太晚了。找矿突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要找到矿,有了矿才可能有储量,有了储量才可能有产量,有了产量才可能有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等千家万户需要的矿产品。芯片搞不成,影响的不过是手机和某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已;发动机搞不成,影响不过是我国制造的汽车、飞机差一些而已;找矿搞不成,首先是矿业全局瘫痪,然后是我国的工业体系全局瘫痪。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毛主席“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当道,万马马不能前行”一语道破的真谛。这个“一马”就是找矿;这“万马”,就是我国整个重工业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矿企业必须拥有探矿权资产才能进入资本市场,因为矿产勘查是一种将低级探矿权资产提升为高级探矿权资产的产业活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温哥华创业板有上千家从事矿产勘查的矿业公司,把加拿大乃至全球的找矿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我国也有不少勘查公司离开中国这块令找矿人烦恼的风水宝地,远渡重洋到那里上市。这个吸引全球大量勘查企业的创业板对上市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必须拥有探矿权资产。我国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已失去了探矿权资产,连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都没有,怎么完成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重任呢。如果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不是我国资源安全的保障者,那么谁是呢?第三,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最熟悉所在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最熟悉所在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其资料室藏有自建队以来的大量找矿信息,通过对资料室矿点检查、简测、验证和未成功的普查信息的挖掘,构建一宗初级探矿权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其他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没有条件做到这点。以为“矿业权出让收益”谋划出让项目的“矿业权设置”为例,也不过在已有的矿产勘查项目中比比划划而已,如果要问在哪里设置用于找矿的初级探矿权,恐怕就不知所措了。第四,让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回归找矿勘探主业有利于原始地质资料的保存、保护和利用让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回归主业等于挽救了我国矿产勘查的全部原始资料。上述第第三条利用大队资料室的资料构造初级探矿权的机会是有限期的,如果不重视对从事矿产勘查地勘单位的挽救和保护,今后5~10年内,如果这些地勘单位不能进入市场,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届时再也没有地勘单位,国家花巨资积累起来的我国矿产勘查原始资料,也就不知所终了。比起近20年收取的近一万亿探矿权价款,资料的流失才是国家真正的损失。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国的找矿勘探历史资料的积累,就要从头做起。原始地质资料永远是后来找矿者的宝贵依据。我的一位朋友2002年到匈牙利考察,档案馆拿出100多年前地质学家在湖北做的地质图和资料,老外对地质资料的爱惜竟然如此,国人当猛然醒悟。第五,找矿勘探的人才在地勘单位找矿勘探是一项野外产业活动,有严格的规范和职业要求,一个地质人员,必须经历专门的职业训练和多年的实践,才能胜任。具备这些条件的地质人员,主要分布在地勘单位。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矿产勘查项目日趋减少,从事矿产勘查的技术人员留不住。如果地勘单位转型能成功,正常进入广阔的市场,把矿产勘查业办成在业务发展和个人收入上有吸引力的产业,技术人才才能回归。要是地勘队伍不能振兴主业,任由目前这种在市场上有一顿没一顿的抓饭吃,找矿无法突破,地勘人才也将尽失。今天有人不用,若干年后,矿产勘查也就无人可用了。第六,如果没有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队伍参加,还有谁来干找矿突破吗?答案是没有。因为找矿突破是一项商业性产业盈利活动,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地质调查机构与公益性研究所是不能参与的。非公益性单位除地勘单位外就是民营投资者或国有矿山投资者了。这两类企业对投资详查和勘探可能有兴趣,但对找矿不会有兴趣。笔者对2021年7月到2023年2月的所有矿业权出让项目做了一番统计,发现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探矿权高度集中在建筑材料和煤炭两大类矿产上,金属矿占比不及十分之一,而金属矿是战略性矿产找矿的对象;二是在金属矿中,都是普查以上探矿权,无一例初级探矿权,可见出让者的兴趣对找矿突破全无,而对用普查以上探矿权敛财兴趣很大。这就表明,如果不由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参与勘查,找矿突破叫得再响,也是无望的。03地勘单位不是打工仔在过去十余年中,中央建立了矿产勘查基金,地方也纷纷建立矿产勘查基金。地方基金的运行模式是:基金主持机构代表出资者,具有探矿权人身份;所在省的地勘单位承担项目实施任务,属于打工仔身份。一个地勘单位承包基金项目,与承包市场上的民营勘查项目无异。而政府方面,利用地方财政从事勘查,失败了就核销,不必担心风险,剩下找到矿的项目高价出售。这就出现了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无风险找矿模式,实际上是地方财政暗中补了亏空。而一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找矿企业,要面临九死一生的严峻考验。这种政府与市场企业在找矿上的巨大落差,不仅伤害了民营勘查项目,也拖累了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使他们始终在为它们的主人打工,而不能成为一宗探矿权的业主。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没有法人的概念,矿业没有矿业权人的概念,大家都在为国家打工。但国家也是慷概的,一旦企业有需,就予以拨款。在我国企业与部分事业单位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家决定放开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条件使它们成为市场主体,以市场的方式解决筹资问题,把国家管资产的概念转换为管资本的概念。但企业向市场转型需要资本,资本从何而来?办法是从国有企业的资产转换而来。国企改革第一条“明晰产权”指的就是由资产向资本的转换,具体的做法就是“清产核资”,把一个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如土地、厂房、机器、仪器、专利等统统评估为资本。假定评估为××亿元。于是国有企业就带着这××亿元进入市场,与市场中其他企业结成各种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上面说的就是我国所有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进入市场的基本模式,这是国家最后认定的唯一模式,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模式。但是由于从事矿产勘查地勘单位的核心资产——探矿权资产被违法剥夺,地勘单位失去了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沦为市场上见活就干的打工仔。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均取得了经营资产的身份,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应该具有矿业权人身份,而不是打工仔。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它们是国有资产的占有者和经营者,它可以雇佣打工仔而不是自己去当打工仔。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的主流改革方向是向以矿产勘查为主业的初级矿业公司转型,不过即使是以矿为主的地勘单位,其改革方向也是多元的:一部分转型为经营矿业权的初级矿业公司;一部分可以转型为工程公司,承揽矿产勘查中的探矿工程,也可以承揽各种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一部分可以成立地质咨询公司,对勘查设计、野外编录、岩矿鉴定、地质物化探填图、物化探和遥感解释、地质监理等提供咨询服务;一部分成立后勤公司,为所有野外活动提供维修、运输、帐篷、安全、生活等后勤服务,多余的能力可提供社会服务。在上述四个板块中,初级矿业公司代表投资者,是老板,其他三个板块是打工仔,可以为大队的公司打工,也可以为外部市场打工,外部市场的打工企业也可承包大队的项目,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打工,都要按市场规则结算。一个大队转型为这些市场经济实体后,可以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公司,按股份分配,实体间结算是市场关系而非行政关系。全国可建几个矿产勘查总公司,如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建材,大队为其子公司。从事工程勘查的地勘单位也可筹建一个国家总公司。省局一级地勘机构纯属中间环节,可取消。04四位一体,共同打好找矿突破这一仗从事找矿突破的主力军是地勘单位,并不是说其他地质领域的力量不参与其事。找矿突破是需要地质矿产四个方面共同参与的一件大事:一是地勘单位,二是地质调查单位,三是地质研究单位,四是地质矿产行政管理部门。四个部门各有自己的定位,缺一不可。笔者斗胆对这四个方面军提出一个24字定位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地勘单位主力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科技先行政府依法行政地勘单位主力上文已经论述,此处从略。下面谈一下后三个问题。第一,地质调查基础地质调查是一种公益性调查工作,主要是做好区域性工作,为后续的矿产勘查提供找矿的基础性资料和数据,缩小找矿范围,为企业规避投资风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地质调查加大了对找矿的支持力度,目前1:20万地质图和化探扫面已覆盖全国,1:5万地质图和矿调已覆盖重要成矿带大部,各种比例尺的地球物理调查数据也遍布各成矿区带,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已达到相当细化的程度。应特别指出两点:一是我国20万和5万地质图已完全制成空间数据库,可以在GIS平台上运行,极大地方便了找矿突破的数据操作;二是我国1:20万化探扫面覆盖面广,化验数据精度高,是国外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笔者曾经检索过美国地调局提供的全国地球化学数据库,圈定一片地区,检索出该区的所有采样点数据,在Excel表上列有100余个数据项,取样和处理信息填得非常认真,但化验数据精度惨不忍睹,属于半定量级的,表上一片空白,我国五六十年代区调做过这种数据,但早已淘汰不用了。这两点是我国地质调查为找矿提供基础性服务的最大亮点。国外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图都以扫描方式提供,还没有一个国家全部制成空间数据提供服务。国外化探都是由企业在矿区做,不要说全国扫面,就是区域扫面的国家都没有。我国已经完成的化探扫面数据、两个中比例尺地质图数据、矿调数据和1:20万航磁解释数据是找矿突破的原始数据宝库,资料单位要服务好,找矿单位要用好。公益性地质调查为找矿突破就算尽力了。第二,地质科技先行找矿一半靠必然性——地质科技,一般靠偶然性——运气与机遇,因此一定要把前一半用好,否则就落入到后一半,就完全是在盲目找矿了。对找矿而言,地质科技先行不是指的地质科技创新,而是指的用成熟的地质理论与科学技术指导找矿。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需要积累,还要经历失败才能到达成功。在找矿过程中积累新的创新点是必要的,但对找矿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用好成熟的成矿理论,用好成熟的找矿技术。所谓成熟的理论,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成矿规律,这是对找矿的区域理论阐述;二是成矿带划分,这是对找矿的区域空间评价;三是矿床类型,这是对找矿点上(矿区)最终对象概念的或成因的描述。找矿是一个由面及点的过程,这三点就是由面及点的理论指导。探测技术在找矿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化探扫面是一座找矿的宝库,是中国找矿技术的骄傲,一定要用好。首先是要解释好,为靶区圈定提供依据。化探数据覆盖的矿种多,应用面广,要特别予以重视。物探数据可以反映地下深部情况,弥补化探的不足,物化探联用,靶区圈定就大致差不离了。在靶区基本圈定、进入确定验证钻孔阶段,应该有更大比例尺的矿区物化探调查图件,以保证孔位的精确性。确定验证孔位是找矿突破最大的难关。这一关决定找矿项目的生死,如果能顺利发现矿体。找矿突破的机会就由零上升到40%了。  地勘单位在找矿科学技术方面需要得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指导。在国外,有大量矿产勘查地质咨询服务公司承揽这种工作,帮助初级矿业公司圈定靶区和确定孔位,但我国尚无这方面的市场实体,只能靠研究所和大学了。建议今后搞矿的研究所分出一部分力量做矿产勘查、特别是找矿的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对一线地勘单位提供有偿服务,成熟后成立矿产勘查科技服务中心,成为真正的科技型矿产勘查咨询服务市场实体。第三,政府依法行政找矿能否突破的关键是政府要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号召要依法治国,但看现在的状况,在矿业这个领法律问题很多。当前需政府依法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一是找矿突破需要大量的初级探矿权。在2021年出让的探矿权中,初级探矿权为零,拿什么搞找矿突破呢?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把现行有效《矿产资源法》的“申请”改成了“出让”后,出让者只出让他们手中掌控的、有利可图的、普查以上的探矿权,把可以申请初级探矿权的广大国土封闭了、锁死了,以免它们干扰ZF的出让收益。如果按现行《矿产资源法》的“申请””行事,主动权在企业手里,企业要什么样的探矿权(初级探矿权、高级探矿权)、要多少探矿权、要哪里的探矿权,都可以自由选择并申请,经审批后得到;但如果按“出让”行事,矿业权被ZF紧紧掌控,“出让”什么样的探矿权、“出让”多少探矿权、“出让”哪里的探矿权,全由ZF说了算,企业只能翘首以待,由此产生了2021年出让的探矿权中,无一例初级探矿权的恶果。这种由政府“出让”、不准企业“申请”的蛮横矿业权制度,为全世界矿法绝无仅有,祸患无穷。加拿大ZF对找矿项目关怀爱护有加,各矿业省都设有专门基金,对找矿项目进行补贴,有的每个项目补20万元,有的补30%,初级矿业公司年终拿发票去就可把钱领回来,中国的勘查单位到加拿大也享受同等待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了扩大找矿机会,举办找矿人培训班,结业时每人发5000加元,让他们有点经费到野外去找矿。他们不一定找到矿,但发现找矿线索后卖给矿业公司,赚点小钱。由此可见,国外政府最是多么关心找矿。如果发现国家的初级探矿权数目为零,他们的官员是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当前的急需是要尽快回归到《矿产资源法》的矿业权制度上来,坚决、全面、彻底开放初级探矿权申请。如果同时有多家申请,可以采用招标形式,不设底价,体现竞争价值而不是价款价值;如果没有多家企业同时申请,就按“申请在先”处理。这是完全符合现行有效《矿产资源法》的处置安排的。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找矿突破的区块从哪里来?如果为了维护违法荒谬的“出让”制度,让大量可申请初级探矿权的国土被封闭、被锁死,又高喊找矿突破,岂不是很可笑吗?二是找矿突破的钱从哪里来尚无着落。找矿突破是需要钱的。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20年,不能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向ZF要钱了,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这笔经费。将从事矿产勘查地勘单位的探矿权资产部分归还给他们,将其转化为进入市场的资本,就是一种市场机制的而非计划经济机制的筹集找矿突破经费的途径;因为全国的国有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都以这种方式获得进入市场的资本的。如果让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来干,钱的来源本不是问题。要是在2000年把国务院下发的、几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地勘单位改革方案文件关于把探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政策坚持到底,地勘单位就有钱了,也就用不着在这里费劲讨论了,只要一声令下,地勘单位就可奔赴找矿突破战场。但遗憾的是,2006年后某个掌管钱的ZF部门变了心,把国务院两个文件的这一重要政策废了,今天要地勘单位去突破,就需要把钱追讨回来。本系列文章(八)粗粗估算了一下,要在今后15年通过找矿发现填补三分之一矿山消失的储量,按温哥华创业板每个上市公司勘查工作费用标准计,一级矿区470万加元(约2350万人民币),二级矿区50万加元(约250万人民币),勘查工作时间为18个月。一级矿区是已圈定出靶区、且有验证工程见矿的项目;二级矿区是已圈定出靶区、但尚无验证工程见矿的项目。在系列(八)关于找矿突破的文章中,预测了我国金属矿山到2035年左右储量将全部耗尽。从现在起到2035年,假定新建设矿山递补产量三分之一、现有矿山通过勘查增储递补产量三分之一,需要通过找矿突破获得新的矿产地递补产量三分之一,以平衡矿山的储量消失。假定初级探矿权成功找到大中型金属矿床的概率为1%(见系列文章(八),则需要13800宗初级探矿权来填补最后这三分之一的储量消失。再假定一级矿山与二级矿山各占二分之一,则平均每个找矿项目需1300万人民币,共需1794亿人民币。目前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人员为16万人,相当于160个地勘单位的人员规模,尚不足以承担我国的矿产勘查任务。我国具有长期历史和稳定规模的地质大队约1000家,如其中三分之一回归到矿产勘查主业,则需333个地勘单位,33.3万人。如果实行十五年找矿计划,每年需投入120亿人民币,平均每个地勘单位每年可做3~4个找矿项目。1794亿元虽然不少,但与至今为止以价款名义收缴的9050.39亿元相比,只算是一个小数目。不论是中央财政出勘查项目形成的探矿权价款,还是地方财政出资勘查项目形成的探矿权价款,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均属于企业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部门管理;按照《公司法》不许抽资,因为抽资是市场经济中最恶劣的行为。现在又是改变资产性质(变资产为税费)又是抽资,是需要追究一下责任的。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建议从9050.39亿元非法收缴的价款中先紧急安排1794亿元,作为找矿突破基金。这样一来,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就可以归队、重组、改革和进入市场了。笔者深知这些预测不一定准确,如有更准确的数据,更合理的方案,乐于从之。当前找矿突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有队伍、没有钱、没有区块。这些问题看起来很难,其实不然,有法律在那里。如果ZF依法行政就定能解决,不依法行就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各种力量就可以汇聚起来,在ZF的支持和引领下,撸起袖子干了。如果不解决,真不知道这个找矿怎么突破呢。...
  • 09
    / 02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23.1亿吨,同比增加1.4亿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51.3%。具体情况为:国家能源集团60109万吨,同比增长5.4%;晋能控股集团41297万吨,同比增长7.6%;山东能源集团26516万吨,同比增长3.9%;中煤集团26150万吨,同比增长3.4%;陕煤集团23326万吨,同比增长11.0%;山西焦煤集团18215万吨,同比增长4.5%;潞安化工集团10466万吨,同比增长13.2%;华能集团9954万吨,同比增长14.9%;国电投集团7879万吨,同比增长2.1%;淮河能源集团7411万吨,同比下降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