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06
    / 1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梳理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总结找矿理论与技术方法,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召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关键理论与技术方法研讨会”。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姚华军线上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和资源所所长陈仁义主持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何继善、汤中立、许志琴、陈毓川、裴荣富、赵文津、多吉、孙传尧、彭苏萍、陈骏、邵安林、杨经绥、王双明、毛景文、侯增谦、林君、王运敏、陈军、李献华、邓军、胡瑞忠、孙友宏等22位院士和张洪涛、王保良等专家参会。会上,毛景文院士介绍了找矿理论新进展,有关专家分别就遥感技术、覆盖区地球化学探测及找矿预测理论的应用介绍了相关成果和经验。与会院士表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重点关注和首先突破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及其成矿区带,重点聚焦1500米以浅矿产资源的勘查,要以矿产资源“全链条”思维部署相关工作,注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利用,提升找矿能力和找矿效率。会议指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聚焦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勘查开发利用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实现关键理论与技术方法突破,推广运用一批绿色、适用、高效的勘查技术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囊作用,加强找矿行动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协助解决找矿中的疑难问题。下一步,资源所将深入总结本次研讨成果,按照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主攻矿种、主攻矿床类型、重点成矿区带,梳理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切实履行“资源报国”的使命担当,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全力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相关单位代表等线上线下共计6000余人参会。...
  • 24
    / 11
    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深处,通常温度大于180℃,不含或含少量流体高温岩体。通俗点说,就是地下“发烧”的岩石。它被认为是极具战略潜力的替代清洁能源,目前国际社会对干热岩的勘查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干热岩干热岩的用途对于干热岩的利用,实际上就是利用高热量的水或蒸汽中的能量。遵循地热梯级利用原则,根据热水或蒸汽的不同温度逐级利用,更能达到充分、高效的目的。200~400℃的蒸汽直接用于发电及综合利用;150~200℃的蒸汽用于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工业热加工等;100~150℃的蒸汽用于双循环发电,供暖,制冷,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回收盐类,罐头食品等;50~100℃的热水用于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工业干燥;20~50℃的热水用于沐浴,水产养殖,牲畜饲养,土壤加温,脱水加工等。目前,美、法、德、英、日、澳等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25个试验性质的EGS工程,累积发电能力约12兆瓦。干热岩发电示意图我国干热岩地热能优势可简单概括为四点:一是资源丰富,3~10千米内资源总量大;二是分布广泛,陆地边缘和大陆内部都有分布,青藏高原及周边、东部等地区资源尤为丰富;三是绿色无污染,可再生,用途广泛。利用干热岩地热能发电和梯级利用,不产生环境污染,地热能源可再生;四是可靠性强,利用系数高,能量输出稳定。青海共和盆地——揭开了我国干热岩神秘面纱青海湖畔,有一个以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民族聚集的县城——共和县,意为“五族共和”,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古时因文成公主进藏驻足的日月山、吐谷浑王建都伏俟城而闻名。今以高原明珠青海湖、黄河第一坝龙羊峡而著称。现在,却因干热岩成为“网红”,走上了世界舞台。2014年,在青海共和盆地首次钻探获得181℃的干热岩,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零的突破。2017年在共和盆地再获温度新高,3705米的钻孔底部测得温度高达236℃。同时,在青海贵德县4721.6米处探获温度达到214℃的干热岩体,为全国首次重大发现,对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干热岩钻探施工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东西长210千米,南北宽近90千米,面积约20000平方千米,海拔3000米左右。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组织实施,历时近5年,成功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盆地底部广泛分布温度大于180℃的干热岩,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资源潜力巨大。共和盆地钻获的干热岩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分布范围广、致密不透水的特点,填补了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发现的空白。目前,除了青海共和盆地外,我国已勘查发现的干热岩资源主要位于松辽盆地、东南沿海、四川康定市等区域。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1/5,资源量巨大。据中国地调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0千米干热岩资源总量数据为2.5×1025焦(折合标煤856万亿吨)。总量是我国油气、煤炭总资源量的30倍。干热岩的成因共和干热岩形成机理干热岩属于新兴地热能源,干热岩的形成与地球的结构有关。我们知道,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核的半径大概在3500千米左右,而地核是由铁和镍这样一些金属,在7000℃形成的炽热的熔浆,其热量向上传导,穿过地幔会接近到地壳,而地壳不含水等流体或者流体极少的岩石层就会获得高温能量,就形成了干热岩。宛如在我们脚下地球表层中安放了一个大“锅炉”。根据最新研究成果,青海共和干热岩形成机理:距今约2亿年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为主要供热体,通过以热传导方式为主,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密集发育的岩石裂缝散热为辅,在后期上部盖层的密闭盆状环境中,地下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为储热载体而形成。干热岩露头蒸汽干热岩开发的关键技术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其原理是从地面往深埋地下的干热岩体中打一眼井(回灌井),封闭井口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产生高的压力,高压水会使岩体产生许多裂缝,或者让原有的裂缝扩展成为更大的裂缝。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缝不断增加、扩大、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人工的地下热水储存空间。在距回灌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井并互相串通这个人工的储热空间,这些井用来回收高温水、汽,称之为生产井。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产生了高温高压水或水汽混合物。从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到地面后,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回灌井注入地下干热岩体中,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增强型地热系统模式干热岩是地热能的未来。在目前的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相较于其他能源,干热岩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资源量巨大、分布广泛。二是几乎为零排放。三是开发系统安全。四是热能连续性好。虽然,我国干热岩储量很大,但目前的开发条件和开发技术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干热岩开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深部地热开采成本的不断下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无处不在的能源可被大量利用并造福人类。文章来源自《地球》杂志2021年第3期 -THE END-...
  • 04
    /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煤炭行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此过程中,与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煤炭行业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学者逐步发展为跟随者、并跑者,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先行者和引领者。两化融合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助力煤炭行业引领产业变革十年来,煤炭行业牢牢把握“新基建”发展机遇,各大煤炭集团逐步将原分散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整合升级,建设企业“一朵云”,推进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统一管理。各类煤矿为满足海量数据传输、存储、应用的新要求,普遍将百兆、千兆工业以太环网升级到万兆甚至10万兆以上;井下无线通信系统从原来的小灵通、3G、4G网络部署,逐步升级到5G、Wifi6、F5G等融合组网通信为主;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逐渐从RFID区间定位升级至UWB亚米级精准定位等。同时,煤炭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从参与统计的20家大型煤炭集团总部情况看,其网络核心设备国产化率平均达到92%,网络安全软件使用国产化率平均达到97%,80%的集团总部对所属单位信息系统有明确的等级保护要求。在此过程中,煤炭行业在5G应用、矿山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方面走在了各工业行业的前列,引领产业变革与发展。准能集团整装待发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队伍一是5G在煤矿场景应用走在工业行业前列。煤炭行业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15个重点领域之一,各煤炭企业积极与技术厂家及科研团队协同合作,在专网建设、应用场景拓展、专用设备和技术研发、重要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自2020年6月18日,全国首座5G煤矿在山西新元煤矿落成并通过新华社全球直播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百余个煤矿实施了5G组网和应用,采煤和掘进工作面远程操控、全景视频拼接、露天煤矿自动驾驶、AR智能巡检以及远程诊断等场景应用持续深化,诞生了一批示范性优秀案例。如晋能控股集团三元煤业全国首个5G—DMN智慧矿山项目入选2022世界5G大会“2022年5G十大应用案例”,山东能源集团智慧矿山5G专网应用项目荣获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2年9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上线“5G智能分选星云平台”。二是自动驾驶技术在煤矿场景率先常态化运行。因矿山自动驾驶应用,能够大幅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提升安全水平,同时还具有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输效率、优化管理等特性,被认为是需求最强烈的自动驾驶商用落地场景之一。各露天煤矿企业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场景特征,探索出了不同技术特征的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率先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在露天煤矿的常态化运行。例如,国能宝日希勒公司极寒型复杂气候环境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卡车编组安全示范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第一”,入围国务院国资委“大国重器英雄榜”,在矿山无人化领域首开“全天候、真无人”先河;鄂尔多斯永顺煤矿实现了全国首个宽体车常态化去安全员作业,在自动驾驶行业树立了又一个里程碑……截至2021年末,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车辆达146台。此外,自动驾驶技术在井工煤矿无轨胶轮车应用方面正在多个矿区测试运行。三是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在煤矿落地应用。2021年9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携手华为公司在北京发布矿山领域首个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矿鸿。双方致力于打造国产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智能互联的工业级操作系统,制定统一数据标准(HCP)协议,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矿鸿操作系统的研发应用将有效破除煤矿企业“数据壁垒”,解决“信息烟囱”问题,实现数据融合、共享和智能化应用。截至目前,神东煤炭集团已完成30个厂家44个设备品类2000多台设备的矿鸿操作系统适配。2022年10月,国家矿山安监局批准建设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矿鸿系统已陆续在中煤集团、晋能控股集团等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助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十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炭产业链和企业各场景的方方面面。煤矿由原来的数字矿山逐步进入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的智能矿山建设轨道,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体系,打破了原来的“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为煤矿装上了“智慧大脑”。一是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13年12月27日,神华数字矿山锦界示范矿井正式上线运行。2014年5月8日,陕煤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首次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开采,开启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新征程。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24日至25日,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山东能源集团召开,全国煤矿进入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新阶段。此后,相关部门相继印发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等,开展了首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14个省份先后出台了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智能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截至目前,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数量增长至800余个,从薄煤层、中厚煤层到特厚煤层的综采、综放开采都有了较好的应用案例,煤炭采掘技术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二是煤炭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快速推进。2019年11月,煤炭行业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同煤集团正式上线运行;2020年3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召开的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煤炭工业互联网是转变煤炭行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提升煤炭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优化煤炭行业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煤炭工业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20年5月22日,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依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组建成立;2020年11月19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山东能源集团牵头成立煤炭工业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2021年11月25日,经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布了《工业互联网面向露天矿用场景边云协同架构》等两项团体标准;2022年3月,淮北矿业煤矿产业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入选安徽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22年7月22日,中国信通院、安标国家中心与中国煤科信息公司联合成立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022年9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河南1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对象,煤炭工业互联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三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2019年1月,国家煤矿安监局公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将重点研发的煤矿机器人分为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共5类、38种;2022年8月,科技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将智能矿山列入首批支持建设10个示范应用场景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炭生产环节场景中,基于机器视觉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采、掘、机、运、通、洗选等100余个细分作业场景现场实际应用,已有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此外,在煤炭产业链其他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也已实现广泛应用。例如,内蒙古伊泰集团红庆河煤矿智能物流现场一体化管理系统(智能煤场)实现了煤矿物流现场业务全流程智能化;陕煤张家峁煤矿实施了智能照明与用电管理、智慧餐厅、智慧安防等智慧矿区建设,给矿区职工创造了便捷、绿色、环保、安全的新生活;中国煤科信息公司开发了“财务小智”机器人,具备资金计划管控、成本费用管控、账务网上报销、财务风险防控、异地远程办公和业务移动审批等功能;山西焦煤集团应用RPA机器人替代人工,在财务数据上报、文件识别、结转凭证生成等方面深化应用;郑煤机集团真正实现了“智能”制造。四是努力探索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020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葛世荣教授团队首次公开提出了数字孪生智采工作面系统的概念、架构以及构建方法。2021年5月,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始进行矿山数字孪生系统建设。该系统将无人驾驶卡车虚拟仿真系统与无人运输作业智能管理平台、无人驾驶控制器结合为一个完整的大型仿真系统平台,填补了国内采矿行业空白。陕煤集团小保当煤矿基于数字孪生+数字仿真技术,通过对整个园区的数字化精准映射,打造了一个“孪生”的智慧园区。华阳新材料集团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底层可信数据平台,实现了气凝胶粉产品的生产、库存、销售每个环节的可溯源。陕煤神南产业公司打造的“煤亮子”煤炭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了区块链可信贸易流转平台、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和仓储物流监管平台,实现交易可信、风险可控的新生态。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公司成立了区块链创新中心,承建的碳核查、碳交易数据上链存证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了该集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首次落地。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助力企业改革与体制创新十年来,煤炭行业经营管理系统建设逐步从原来的单项业务系统分别建设,发展为集团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的综合管控平台建设,ERP、数据中台架构体系和系统成熟而广泛地在各大煤炭集团落地应用。两化融合不仅为煤炭行业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更为企业推动组织体系、管理方式、决策机制、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一是两化融合助力煤炭企业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变革。2012年10月,神华集团以“SH217”工程为依托成功实现ERP系统试点上线;2012年年底,山东能源集团召开ERP试点项目上线动员会,ERP系统开始试点上线。经历十年的发展,各大煤炭集团基本形成了ERP和数据中台等成熟的经营管理技术架构体系。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改变了企业管理者传统的决策方式,使其更加高效、科学、精准。二是两化融合助力煤炭企业管理效能提升。从2015年10月兖矿集团正式启动煤炭行业首家共享中心建设以来,财务、人力资源等共享平台和中心模式已在各大煤炭集团广泛成熟应用。淮河能源集团在物资、财务、投资、人力、营销、合规等六大方面业务实现了数据流与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全面融合和集成,实现了流程高效流转、集团管控有力、决策科学高效的目标。徐矿集团形成了以生产经营为核心的调度一体化平台、以业财一体化为核心的经营管控平台、以门户协同为核心的流程管控平台、以IT运维为核心的数字化运维保障平台。三是两化融合助力煤炭企业产业链协同和服务模式创新。两化融合改变了传统的煤炭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推动煤炭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中煤集团建设的“中煤易购”采购一体化平台,基于“互联网+采购”新型商业模式,打通了与ERP系统采购计划、订单、入库、结算、物料管理等业务流程,打造了全流程网上采购供应链平台。伊泰集团打造了煤炭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平台,从煤矿物资采购开始,将物流仓储、煤炭生产与洗选加工及后端地销、发运、物流、铁运、船运、贸易与销售管理等全部业务链打通,不同业务主体在集成统一的云平台上实现业务互通、数据共享、流程集成、全面协同。河南能源集团打造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提供煤炭、化工、有色等多种大宗商品现货线上交易的平台。晋陕内蒙古等主要产煤地区依托政府和大型煤炭集团建设区域煤炭交易中心,通过网上挂牌销售、竞价采购、竞价销售等交易方式推动煤炭交易线上化、透明化、远程化,并配套资金监管、在线派车、物流监测等信息技术服务,为煤炭供需双方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稳定市场价格、提高交易效率、规避交易风险提供了支持和保障。2021年,七大主要区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量超过12.7亿吨,成交金额超过8500亿元。数字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给煤炭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年来,煤炭行业数字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建立起了从智能传感器、信息通信设备、智能装备、特种机器人到操作系统、各类信息系统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APP、大数据及智能分析平台、电商平台等较为完整的数字技术产业生态体系。随着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程度的加深,数据越来越成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关键要素,服务于煤炭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逐步发展壮大,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十年来,煤炭企业创立的信息技术公司逐步发展壮大,2021年,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公司发展到超过3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增至3家。一是煤炭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煤炭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进入“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处于“双碳”目标推动行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能源保供促进行业运行景气度提升,以及产业政策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建设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煤炭行业进入两化深度融合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煤炭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3%,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9.15%。二是煤炭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煤炭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国内、行业内外各类信息技术企业的关注。华为、中兴、各电信运营商等信息通信公司,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海康威视、大华、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类公司以及电力、化工等相关产业信息公司纷纷将业务延伸至煤炭领域,甚至将布局重点放在煤炭行业。此外,龙软科技、科达自控、北路智控等一批专注于服务煤炭行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在国内主板上市,这些顶尖厂商和高级人才团队的加入,使通过底层核心技术和平台连接煤炭信息产业链上的各类公司成为现实,在构建和完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解决煤炭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供给侧难题方面找到了路径。基于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产学研用单位协同合作,成立了各种创新联盟、协同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加快了煤炭信息技术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三是煤炭信息技术保障体系加速构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针对煤炭行业两化融合与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十四五”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配合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相关政策标准编制工作,2018年至2021年,发布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13项;组织召开各类现场推进会、主题论坛、技术研讨会、专业培训等,并推荐相关优秀成果在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宣传推广;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并发布了《中国煤矿智能化发展报告》《煤炭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白皮书》《5G+煤矿智能化白皮书》《煤炭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报告》《煤炭企业网络安全工作指南》《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研究趋势分析报告》等,指导行业相关领域发展;组织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将智能化开采员、智能化掘进员、采矿安全监控系统值班员纳入到新工种,鼓励涉及行业智能化开采、掘进、巡检、运输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员优先申报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目前命名的信息化、智能化相关领域技能大师超过300人,技能大师工作室超过100个;开展了全国煤炭行业职工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网络知识竞赛,超过23.8万名行业职工参与活动,中国煤炭学会开展了第一届全国煤炭行业矿山AI大模型大赛等。此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行业特色院校开设了智能采矿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专业,为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才保障。十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结出累累硕果。“煤矿井下智能化采运关键技术”等2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智能煤矿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等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个智能化类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王国法、葛世荣两名相关领域专家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行业累计共有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7个项目入选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9个项目入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1个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3个煤矿机器人项目入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智能发展战略研究”“煤炭工业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相继启动。回首十年,煤炭人在奋斗中取得突破,在创新中实现跨越。煤炭行业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作者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
  • 26
    / 10
    近期(10月24日),中国地质学会正式公布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
  • 16
    / 10
    10月14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十大地质成就。据介绍,“河南省十大地质成就”是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征求意见,从梳理总结出的15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取得的重大地质成就中评选而出。这十大地质成就包括(排名不分先后):矿业界地质系统重塑性改革,确立“一局一院一集团”新架构,整合了原河南省地矿局、原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及所属单位的人员和资产,确立了“一局一院一集团” 新架构即河南省地质局、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和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新发现矿产地269处,其中大型147处、中型70处,16个项目上榜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地质灾害防治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完善“人防+技防”监测体系,持续多年开展了地质灾害易发的13个地市70多个县区的地灾防治工作,推动实施多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多处地灾隐患威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作为,完成矿山治理面积290平方公里,治理河道288公里,新增土地整治面积80.7平方公里,新增林地面积69.23平方公里;应急抢险救援打通“生命通道”,河南省非煤矿山应急抢险救援队作为一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先后参加了十余次应急抢险救援任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文化彰显河南地质新形象,充分利用地质成就展、地质文化展览馆等平台,展示地质工作的重大贡献,讲好地质故事,宣传地质形象;旅游地质助推全省文旅产业大发展,策划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君山景区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突破7亿元和3.6亿元;“郑州样板”成为城市地质一张名片,推动郑州成为全国七个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试点城市之一,承担实施了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调查等十多个子项目,积极探索城市地质调查的郑州模式;发现并命名自然界的两种新矿物“空锌银黝铜矿”和“空铁黝银矿”,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发现世界最大的恐龙化石,复原后体长38.1米,恐龙体重可达100多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地质系统围绕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立足主责主业,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下为河南省十大地质成就详细内容:1. 地质系统重塑性改革确立“一局一院一集团”新架构。▲地质机构重塑性改革2021年11月,河南省委启动了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工作。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地质系统整合了原省地矿局、原省有色地矿局、原省煤田地质局及所属单位的人员和资产,围绕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地质科技创新、促进地质产业发展等主责主业,重组职能机构、重构运行机制、重建创新平台、重振地质产业,确立了“一局一院一集团” 新架构,即:河南省地质局、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改革模式为全国同行提供借鉴,改革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小秦岭野外地质调查在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中,河南省上万名地质工作者直接参与找矿工作,新发现矿产地269处,其中大型147处、中型70处,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显著的找矿成果:探获700米以浅铝土矿资源量超过以前探明资源量的总和;栾川冷水—赤土店探获钼矿规模居世界第一;桐柏老湾金矿周边和深部发现超大型金矿田;桐柏曹庄天然碱资源量位居亚洲第一;嵩县—栾川地区萤石找矿取得突破;首次发现锡、稀土、页岩气,填补了省内找矿空白。在全国284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中,河南省有16个项目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一系列找矿成果,为河南省黄金、钼、铝等矿业企业巩固、拉长产业链条夯实了基础,有力保障了全省能源资源安全。3. 地质灾害防治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强化地质工作公益服务,在全国地质行业率先建立近千人的专业化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加强高层次专家团队建设,推进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推动完善“人防+技防”监测体系,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指导基层群测群防员队伍建设,选派专家进驻重点地区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持续多年开展了地质灾害易发的13个地市70多个县区的地灾防治工作,出动技术人员数万人次,动用无人机、地质雷达等专业设备上千台套,让地质灾害“无处遁形”,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推动实施多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多处地灾隐患威胁,守护中原大地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充满生机。4.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矿山治理面积290平方公里,治理河道288公里,新增土地整治面积80.7平方公里,新增林地面积69.23平方公里;编制《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批实施。开展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对全省土地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绿色耕地1.13亿亩,确认中原粮仓就是“绿色粮仓”,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调查发现河南省1445万亩绿色富硒耕地,成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调查成果获得表彰。5. 应急抢险救援打通“生命通道”。▲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成效显著河南省非煤矿山应急抢险救援队作为一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过硬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先后参加了山西晋城中村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山东平邑石膏矿坍塌事故应急救援、山东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等十余次应急抢险救援任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获得国家应急管理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嘉奖。6. 地质文化彰显河南地质新形象。▲地质文化为事业发展铸魂新时代河南地质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创新地质文化载体,丰富地质文化内涵,突出地质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地质成就展、地质文化展览馆等平台,展示地质工作的重大贡献,讲好地质故事,宣传地质形象,增强团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激发地质人坚守为国找矿的初心、肩负科技报国的使命,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能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多人荣获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多个单位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生动诠释了地质人的担当与使命,凝聚起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时代力量。7. 旅游地质助推全省文旅产业大发展。▲旅游地质工作服务文旅融合战略策划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综合收入超7亿元,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君山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6亿元;策划申报嵩县石场村地质文化村,获批河南省第一个规划建设的地质文化村,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矿山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打造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典范。规划建设的芒砀山地质公园,成为豫东地区唯一的一家地质公园和5A级景区,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8. 郑州样板”成为城市地质一张名片。▲城市地质工作服务中心城市安全发展推动郑州成为全国七个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试点城市之一,承担实施了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土地质量调查、旅游地质与地质文化资源调查、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隐伏构造活动性探测与评价、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调查等十多个子项目,积极探索城市地质调查的郑州模式,为城市生态环保、安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9. ...
  • 26
    / 05
    1   相关政策综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做出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加大从事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事企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一、  事业单位改革政策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试点先行,坚持优化协同高效,改革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探索实行政事权限清单、机构编制职能规定、章程管理等各项制度。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会议明确,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之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二、  财政改革政策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20〕19号),明确了地质工作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具体如下:全国性、跨区域、海域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及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监管等事项,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地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地方行政区域内的矿产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地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及其他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事项,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阶段涉及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有关事项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按照应急救援领域改革方案执行。三、  矿政管理政策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该文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管理,而制定的政策。2   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调查情况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项目组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1份,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部分地勘单位,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有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西部地区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分析结果如下:(1)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地勘单位数量较大。有76.89%的被调查单位从事过矿山修复治理工作,75.56%的被调查单位从事过农业、城市、环境地质工作,64.44%的被调查单位从事过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图1)。图1 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情况调查(2)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项目资金占比不大。据问卷调查,只有18%的地勘单位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项目资金超过了本单位项目总资金的40%,而70%的地勘单位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项目资金不足本单位项目总资金的30%(图2)。图2 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占比情况调查(3)适应野外工作和地质调查工作经验是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优势。93.7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员适应长期野外工作”是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优势;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地质调查的工作经验”,有87.11%的被调查单位选择此项。“与地方政府有合作经验”(64.44%)和“具有多项勘探勘查设备”(54.22%)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图3)。图3 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优势因素调查(4)缺乏专业人才是地勘单位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劣势。地勘单位认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要劣势是“缺乏专业人才”,被选频率为64.89%;“缺乏行业指导”(47.56%)、“缺乏专业设备”(44.44%)、“缺乏专业技术”(42.67%)也是制约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要劣势因素(图4)。图4 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劣势因素调查(5)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和国家增加预算资金是地勘单位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国家增加预算投入”这两项被选频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8.22%和70.22%;其次是“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招聘人才进行专项培训”以及“主管部门行业指导”等被选频率均超过了半数,分别达到了58.67%、58.22%和56.00%(图5)。图5 地勘单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因素调查(6)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市场竞争激烈。93.3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与其他行业单位竞争激烈,很难拿到甚至几乎拿不到此领域项目(图6)。图6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域市场竞争情况调查...
  • 27
    / 09
    深部找矿基本问题及方法薛建玲,庞振山,程志中,陈辉,贾儒雅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走向深部,向深部要资源,是矿产勘查的必然趋势。在论述深部找矿的重要性、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深部找矿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深部找矿的现状,梳理了深部找矿的难点,提出了“从成矿作用本质研究深部找矿问题,研究成矿地质体确定找矿方向,研究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预测矿体位置,研究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提供预测依据,综合地质的、物探的、化探的、钻探的技术手段探测深部矿体,以间接找矿为主,直接找矿为辅”的深部找矿思路及方法,并对加强深部找矿工作提出了充分发挥理论指导找矿作用,创新、研发、推广适合中国特色的深部找矿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等建议。1深部找矿的重要性、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并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向深部,向深部要资源,是矿产勘查的必然趋势。要改变铺摊子找矿思路,有进有退,压缩平面找矿范围,由面上要资源转向向深部要资源,大宗支柱性矿产的勘查向勘查开发基地和重要矿集区集中,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2深部找矿概念“深部”是多深?是500m、1000m或1500m?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深度。就成矿系统而言,舍赫特曼等指出“矿床形成深度”就有成矿作用深度、矿源深度、单个矿体深度、最小成矿深度、最大成矿深度、中心(成矿)深度、成矿深度等多个概念(图1)。从找矿预测的角度看,矿体垂直范围(成矿深度DE)最具实用意义,指一个矿床(田)垂向上最上部矿体的顶界直到最深处矿体的底界,即该矿床标型金属矿物按温度已不能沉淀的深度,这一范围直接决定了矿体或容矿带(中段、块段)向深部的可能延伸。深部找矿深度为成矿深度(DE)叠加后期地质构造运动后埋藏或剥蚀深度。当前剥蚀面之下各类金属矿床的近似垂直范围,约等于预计的矿体垂直范围,且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变化较大(图2)。例如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不同类型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范围变化很大,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深度在50~1100m范围,如果流体含有CO2,深度可以增至1500m;热液脉状矿床的成矿深度为0.5~4.5km;与花岗岩有关的脉状钨-锡-钼矿床的成矿深度为1.5~5km,形成深度可延深至8km;斑岩矿床的成矿深度为1~6km,最大形成深度达9km。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深度为1.5~12km。随着勘查和采矿深度增加,各类型矿床的损失和耗竭也不同(表1)。勘查和开采至地下10m左右,沉积类矿床的估算损失达到60%~70%以上;勘查和开采至地下500~1000m时,绝大多数的沉积类和火山热液类矿床已损失殆尽;勘查和开采至地下5000m时,斑岩型矿床(Cu,Au,Mo)估算损失达到95%以上,中温热液脉状贱金属矿床(Pb、Zn、Cu)的估算损失为70%~80%,变质岩中的造山型金矿床的估算损失为20%~30%。而对于内生金属矿床,矿化总规模取决于含矿岩体规模、形状及矿体保存程度,即矿体侵蚀截面深度。因此,不同类型矿床有不同的成矿深度,并非矿区范围内所有的深部都有矿,找矿并非越深越好。受高成本和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所限,大规模、高品位矿床(体)才是深部找矿的目标。由此提出“深部”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用绝对深度限定。一是指已知矿体深部,包括已知矿体的延伸部分、已知矿体深部的未知矿体或矿区外围的盲矿体;二是指没有已知矿床的新区且未出露地表的矿体,包括隐伏矿体或埋藏矿体。深部找矿就要找①已知矿体深部,即已知矿体的延伸部分,且类型相同的矿体;以及已知矿体深部的隐伏矿体,矿体类型相同或不同的矿体。②没有已知矿床的新区,且未发现地表矿体,即隐伏矿体或埋藏矿体,可根据预研究分析矿床类型。3 深部找矿现状3.1 深部找矿有潜力根据全国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00m以浅预测资源量与查明资源储量相比,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5.6倍;铅锌、金是4.3~4.5倍;钨、菱镁矿、铬铁矿、锰、钼、重晶石为3.5~3.8倍;硬岩锂、稀土、煤炭、银、硫铁矿为3.0~3.2倍;硼、磷、铁、铜、锡为2.6~2.7倍;镍、钾盐分别为2.0、2.2倍;自然硫为0.7倍。表明除自然硫以外,其他矿产均具有至少是当前查明资源储量2倍及以上的资源潜力(表2)。3.2 矿山开采深度有限世界上,矿山开采深度达到1000~2000m的有60座(图3),2000~3000m的有12座,3000~4000m的有5座,大于4000m的1座。而中国矿山开采深度大多集中在500m以浅,开采深度超过1000m的不足20座,其中小秦岭地区8座,最深1700m;吉林二道沟1700m;云南会泽1526m;辽宁二道沟1500m;胶东地区4座,最深1263m;安徽冬瓜山1100m。3.3 中国固体矿产勘查深度较浅通过对全国钻孔数据库(固体矿产)数据统计,共90万个固体矿产钻孔,其中小于200m的有49万个,占54%;200~500m的28万个,累计占86%;500~1000m的11万个,累计占98%;1000~2000m的1.4万个;2000~3000m的168个;3000~4000m的有2个;4006.17m的1个。 3.4 固体矿产勘查不断向深部推进中国金属矿产勘查深度长期在500m以浅,2004年最大勘查深度1400m,2008年首次突破2000m,山东三山岛金矿ZK56-4,孔深达2060m,在1660~1664m深处,见到厚3.34m的主矿体,平均品位3.33×10-6,开创了中国大深度找矿的新局面(图4)。2015年,山金集团在三山岛金矿施工了4006.17m深的钻孔,见到矿化体,主构造延伸(深)稳定(图5)。2017年,山东地科院在焦家金矿施工了3266m钻孔,在2800~2854m深处见6层金矿体,累计见矿厚度约25m,平均品位1.82×10-6。这是中国目前最深的见矿钻孔,该孔的实施,极大地激励了地质工作者深部找矿的积极性。2015—2018年,胶东地区施工了183个深度大于1500m的钻孔,找矿空间从500m拓展到4000m。至此,胶东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在老矿山深部探明300t以上矿床3个,形成三山岛、焦家、玲珑、邓格庄4个千吨级金矿田,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达4600t,成为继南非兰德金矿(探明资源储量53000t)和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金矿(探明资源储量近6000t)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矿区。其中三山岛成矿带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达到1235t,北部海域金矿累计资源储量达470t、西岭金矿382t、三山岛金矿127t、新立金矿151t、仓上金矿27.4t。焦家成矿带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1397t,其中纱岭金矿330t、焦家深部105t、朱郭李家深部126t。3.5 深部找矿取得突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实施了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2012—2014)、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2015—2018)、矿集区矿产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2019—2021)、深部矿产资源三维找矿预测评价示范(2017—2020),以及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测及勘查示范(2018—2021)等国家重大地质勘查专项,2012—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4亿元,地方和企业资金11亿元。累计完成钻探100×104m、坑探7×104m。矿山深部找矿新增一批资源储量,有效缓解了矿山资源危机,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并在四川拉拉、河南洛宁、河南围山城、山东焦家、陕西山阳等20多个矿集区深部发现新矿种、新类型、新层位,取得重要找矿进展。新进展、新发现也为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线索。3.6深部找矿的难点深部找矿潜力巨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深部找矿存在诸多困难。从地质方面,深部岩石、构造、蚀变矿化信息推断难度大、不准确;物探方面,分辨率低,浅部地质体干扰因素多,矿山人文干扰强,异常定性定量困难;化探方面,浅表化探信息推断深部地质构造理论方法尚不成熟。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深部探测手段即为钻探,但深部验证投入大。 4 深部找矿思路深部找矿怎么找?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等为指导开展深部找矿工作研究,提出了预研究出思路、典型矿床研究提供综合预测模型、确定成矿地质体指明找矿方向、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研究推断矿体位置、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提供预测矿体的依据、以间接找矿为主,采用地质、物探、化探相结合方式等综合找矿方法。4.1 成矿作用的本质温度(T)、压力(P)、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造成成矿流体溶质浓度变化,使成矿物质聚集沉淀成矿。成矿作用本质即成矿元素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地质作用条件下活化、迁移、集聚、沉淀、聚集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矿床。成矿作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目前尚难完全解释其基本机制。但通过大量矿床的实际资料研究,以及大量实验室矿物学数据的积累,可以对其基本机制概括归纳如下。①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地质作用的产物为矿体,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为地质体,矿体与成矿地质体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关于成矿作用和地质作用的关系研究即是成矿地质体及其与矿体关系的研究;②成矿作用发生在各种地质界面上,包括岩性界面、构造界面和物理化学界面,关于界面研究即是成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结构面研究;③成矿作用在物理化学条件突变时发生。成矿物质到达聚集地后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突然变化而由流体态变成以矿物为主体的固态,即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4.2 预研究提出找矿思路系统收集已有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大型变形构造等基本地质特征和矿产类型、成因、成矿时代等在宏观层面的基本控制因素,分析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异常特征,避免重复性工作,提高野外工作的目的性。通过预研究,确定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分析研究区所处板块构造活动的裂解、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等大地构造背景,研究板块构造和成矿关系,探讨研究区形成某种矿床的可能性,将找矿变为找什么矿;根据区域岩石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物探、化探特征,圈定找矿远景区(图6)。4.3 典型矿床研究提供勘查示范通过典型矿床研究,查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特征,建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确定成矿要素,结合物探、化探、遥感信息确定预测要素,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类比依据。典型矿床要选择工作程度高、研究程度高、地质特征具代表意义的矿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要查明区域成矿区带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所在板块构造活动的演化阶段,落实到Ⅳ-Ⅴ级分区,区域成矿地质体分布区、区域构造带中的位置、区域控岩构造带的位置和成矿构造带中的位置,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及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找矿的范例,确定找矿预测的方法组合。4.4 研究成矿地质体确定找矿方向成矿地质体指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成因上密切联系的地质体,矿床形成与成矿地质体同时或相近,矿床空间分布与成矿地质体相依,是形成矿床主要矿产(具有工业价值)主成矿阶段空间定位的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应用专项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综合方法在区域上确定成矿地质体的时空分布及特征,成矿地质体的分布区就是找矿靶区。根据矿体与成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开展找矿工作。如斑岩型矿床位于岩体顶部及上部内外接触带1km范围内;高温热液型矿床位于岩体顶部外接触带1~1.5km到内接触带300m范围内;中低温热液矿床位于岩体顶部2~3km范围内;矽卡岩型铁矿位于岩体顶部、边部接触带500m范围内,铅锌矿位于距岩体接触带2~3km范围内,铜矿位于两者之间(图7)。研究确定成矿地质体及其形态、规...
  • 25
    / 05
    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榜单发布2021年5月24日,作为我国地热行业公认和权威的评选盛事——“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组委会在“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主机生产企业 ”、“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系统集成”与“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配套产品与服务”三大产业环节中各评选出了20强企业。与往届相比,多家央企国企及新兴企业参与了本届评选活动,竞争角逐激烈。本届评选由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地热加APP、《中国地热》、地热能网共同承办。本届活动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经过企业自主申报、媒体推荐、初审复核、网络投票、专家评定等一系列评审环节,最终评选出南京天加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等“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主机生产企业20强、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等“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系统集成20强、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能(含地水源热泵)配套产品与服务20强。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网络投票截图(网络投票时间:2021年5月6日-15日)本次评选活动本着“创品牌 树先进 立标杆”的活动宗旨,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先进和标杆地热能、地水源热泵相关企业评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行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弘扬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打造更多名优品牌,以更强的竞争力拓展地热行业市场空间。同时该评选活动在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宏大战略引领下,为我国地热能行业优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平台,为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原名为“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十强企业评选”,该评选活动始于2009年10月,一直秉承“公开、公正、公平”以及全程免费报名和免费参选的活动原则,深受广大地热能和地源热泵行业企业以及从业者的关注和好评。从2013年度起,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十强企业评选改为两年一评,2020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评选活动顺延到2021年。为了体现本届评选活动的公平和公正,组委会特别邀请了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陈焰华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李宁波主任、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郑克棪主任、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方肇洪会长、沈阳地源热泵协会郭晓朝秘书长、江苏省制冷学会张建忠副理事长、山东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李向东秘书长、西藏地热产业协会王善民会长等9位地热能与地源热泵行业知名专家作为此次评选活动的评委,本次专家评审采用远程评选方式,9位专家组成了本届评审会专家团,通过远程邮件、传真件等方式对参评企业做了相关评审。在整个评选活动中,组委会及评审委员通过企业申报材料的审阅、网络检索、信息核实、客户反馈等方法,并邀请业内众多地热从业者和用户参与网络投票进行全面评估后,最终综合评定出评选结果。近年来,为响应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政策,促进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石化、中节能等多家央企、国企纷纷进军地热领域。此次,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本届评选中的系统集成二十强企业。随着我国地热能产业掀起新的发展浪潮,地勘单位将地热资源勘查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此次,以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黑龙江省九0四环境工程勘察设计院为代表的地勘单位成功入选了配套服务二十强企业名单。另外,作为专注于地源热泵PE管材生产企业,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永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菲时特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不争的实力进入配套服务前二十强。由于地热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地热供暖业务。这些新兴的企业在给地热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地热行业中的老牌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评选中,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麦克维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北京永源热泵有限责任公司等老牌企业依然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进入主机生产前二十强。在系统集成领域,挪宝新能源集团、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际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荣益地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海利丰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风神净化空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泰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资深企业再次凭借优秀的业绩、突出的表现和良好的业界口碑入选本届评选系统集成前二十强。“网络投票”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组委会于2021年5月6日-5月15日启动了网络投票,地热能和地水源热泵行业相关从业者及用户参与了投票活动。为了防止恶意刷票行为,投票期间,组委会设置了每个微信或ID仅可投1次票,每次为20个企业投票。超过26000名地热行业热心网友参与了本次评选投票。“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企业参评涵盖的范围从原来的浅层地热能扩大到涵盖浅层、中深层等地热能全领域;评选企业从原来数量上的十强增加到二十强,这给优秀地热企业参选提供了更多机会。本届评审的评分数据由企业申报业绩分、专家评审分、专业媒体投票分、微信及网络投票分四部分构成,其中企业申报业绩分占总分数的50%,专家评审分占总分数的30%,专业媒体及网络微信投票各占总分数的10%。根据企业以上四项得分并按相应所占比例相加后得出总分,并依据总分高低顺序排出最终入选的二十强企业评选结果。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主机生产二十强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主机生产企业2018年| 2020年南京天加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麦克维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美意(上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永源热泵有限责任公司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山东创利思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铁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博纳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浙江丹特卫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沃弗圣龙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江森自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系统集成二十强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系统集成企业2018年| 2020年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挪宝新能源集团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荣益地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苏际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海利丰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风神净化空调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山东中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清安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煤地华盛水文地质勘察有限公司北京泰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地源洁能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卓成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2020年度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评选配套服务二十强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配套服务企业2018年| 2020年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永高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市伟业地热开发有限公司南京菲时特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安巢在线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水文地质调查所天津仁捷地源热泵钻探有限公司天津市浩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九0四环境工程勘察设计院北京合创三众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欣盛尚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万和过滤技术股份公司山东斯玛特管道有限公司广东艾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科创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锦铄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上海艾克森股份有限公司本次评选还获得了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制冷空调工程工作委员会、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武汉制冷学会、西藏地热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以及《暖通空调》杂志、《制冷与空调》杂志、《节能与环保》杂志、《暖通空调标准与质检》杂志、《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暖通空调在线、艾肯空调制冷网、中国能源网等行业媒体的关注和支持。据悉,本次评选结果公布后,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等主办方将为“2018-2020年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授予“中国地热行业20强企业”相应的入选称号,并颁发荣誉牌匾和荣誉证书。...
  • 15
    / 05
  • 13
    / 05
    导  读       文章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地勘单位发展运行的宏观外部环境,认为地勘单位在支撑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虽然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投资水平不容乐观,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刺激地勘单位在农业、旅游、文化等民生领域开展更多工作,而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将倒逼地勘单位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地勘单位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需要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全力支撑地方发展;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协调推进事企改革;诚信经营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行业形象;持续加强科技攻关,着力培养领军人才。本文引用信息王春芳,黄贤营.我国地勘单位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10):66-70.       当前影响我国地勘单位发展运行的宏观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地勘单位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并结合分析结论对更好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出建议。1 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主要指影响地勘单位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当国家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关于行业管理的政策发生变化时,地勘单位就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1.1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地勘单位带来更多机遇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地质勘查工作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职能的实现和履行,需要地质勘查行业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撑和基础地质信息服务。当前地质勘查工作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矿产勘查和为国家提供资源储备,而且还需要积极调整拓宽服务领域,向地、海、水、林、草等多门类延伸,工作客体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等多要素转变,更好地为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1.2 生态文明建设对地勘单位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部署,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法”。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对地勘单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在原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倡导下,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向行业发布《绿色勘查行动宣言》;2018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绿色勘查指南》,自然资源部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编制绿色勘查国家标准。绿色勘查的实施,使矿产勘查由传统的单一寻找“金山银山”变为勘查与绿色协调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实施绿色勘查是在找矿领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地勘单位带来新的任务       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同样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规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过程中,我国地勘单位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低,大量矿产资源未开发利用,地勘单位“走出去”有地缘优势、有工作基础、有合作空间。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需要资源、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先行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摸清城市及周边地质情况,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打好基础。雄安新区建设规划,需要针对城市规划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进行多要素、多专业、多技术的综合地质调查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实现绿色、宜居、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清洁油气能源的需求增大,良好的勘探成效将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2 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家财政政策等,微观经济环境包括地勘行业投资水平等。       2.1 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层面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采取了短期的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延迟企业开工等措施,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受短期冲击明显,经济活跃度趋弱。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贸易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会改变,2020年基础建设投资有望加速推进,地质勘查工作在进一步服务于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将有所作为。        2.2 全球地质勘探投资止增转跌,矿业下行风险正在加大       标普全球财智数据显示,全球有色金属勘查投入在2012年至2016年持续下行,在2017年实现触底回弹,2018年继续攀升,同比增加19.5%。2019年勘查预算为98亿美元,比2018年下降3%。矿业市场低迷和并购活动上升是勘查预算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弱化,是2019年矿业市场改善的最大阻力。从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来看,2016—2017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矿业形势出现好转,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波动上扬。2018年,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大幅波动,年均值为89点。2019年,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先抑后扬,上半年均值为72点,下半年均值为90点,全年均值81点,较2018年减少8个百分点。2019年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整体不及2018年活跃。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不同程度爆发,全球矿业同样受到波及,各地政府采取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和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矿业生产的下行风险正在不断加大。             2.3 国内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投入结构进一步调整       我国地勘经济自2013年进入调整下行阶段,2019年是进入萎缩期的第七个年头。2019年,国内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164.12亿元,与2012年峰值相比下降了67.8%,同比下降5.5%,降幅进一步收窄。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同比减少9.4%,占比自2012年的57.5%下降至2019年的34%。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基本保持稳定。同时,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表现为传统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继续下滑,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上升,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等2012年地质勘查投入占比5%,2019年增至21%;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上升,如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地质勘查投入2013年占比4%,2019年上半年增加至8%;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地质勘查投入2015年占比24%,2019年上半年增加至31%。3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共享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地勘单位发展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1 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需要地质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根基。目前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工作。随着国家不断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工作无疑需要地质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不断拓宽地质工作转型的空间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地质工作范畴也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保障更健康的农产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详细的土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信息,不断推进农业地质调查。建设更便捷的交通路网,需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障更充足的能源供给,需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更多的能源地质储备信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质勘查工作走在前头,不断探索城市地质调查。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要求加强环境地质工作,完善生态地质调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求加强文化地质工作,开展旅游地质调查,建设地质公园等。而这些工作,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4 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意味着成本下降,竞争力提高,对地勘单位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为地勘单位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地质工作信息化智能化进程逐步加快       当今时代,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广泛渗透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其分布式、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等特征及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使之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研究、应用的重要技术。目前,我国区块链产业园区已有20多家,分布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在金融、能源、医疗等领域都已经有所建设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地勘单位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产业数字化势头强劲的情形下,需以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为主线,加强卫星遥感、北斗定位、VR、深部钻探等领域新技术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逐步实现地质工作手段的升级换代,加快地质工作信息化智能化进程。       4.2 新技术矿产需求强劲,资源获取和技术创新是关键       新技术矿产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兴材料等产业的新兴矿产,具体包括稀土元素镨、钕、铽、镝等,稀有金属锂、铍、钛、钒、铌、钽、钨,稀散元素镓、铟、锗、铼、铷,铂族金属,轻金属镁,重金属锑、钴,非金属萤石、石墨等在内共39种矿产,并且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矿产的种类还将不断增加。目前这些矿产已经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能源电气等十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目前新技术矿产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而新技术矿产的高端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国家和日本手中,这些国家有着严密的技术垄断措施,实施严格的专利战略,限制核心技术的输出,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球特别是科技相对发达的国家对新技术矿产的需求将会呈现刚性特征。目前国内以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矿业企业正在不断加大新技术矿产领域的研发投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5 展望       一是地勘单位将为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过去,地勘单位重点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为主;未来,地勘单位将在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中开展调查、监测、规划、评估等综合工作,将开展绿色勘查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围绕城市规划布局、地下空间开发等进一步服务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政治环境体现出的发展机遇,地勘单位要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全力支撑地方发展。具体为:①尽快适应政治环境变化,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跳出地矿看地矿”,及时把工作方向和重点调整到服务自然资源整个系统中来。②瞄准国家需求,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地勘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③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文化旅游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生态保护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主动在市场中寻求发展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自然资源技术支撑和服务。       二是地勘单位受经济下行冲击较大,需要危中寻机,加快转型升级。2020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贸易量急剧下降,全球经济面临危机,投资避险情绪增长,矿业市场将陷入低迷,地质勘查投入将进一步降低。地勘单位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融资困难,部分业务重点将转向国家财政项目,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更加活跃。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发展挑战,地勘单位要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协调推进事企改革。具体为:①切实履行公益职能,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积极投身基础地质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基础地质工作优势,为政府宏观规划、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和基础支撑。②地勘企业要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事企分离,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加快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从“我会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转向“国家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主动进入从未涉足或不熟悉的领域并有所作为,加快转型升级,适应市场需求。③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在保障国内地勘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境外矿产勘查,积极参与全球并购与投资,不断熟悉国际矿业游戏规则,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学会在国际市场生存和发展。       三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将对地勘单位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需求不断增加,地勘单位需注重调整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民生地质,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文化地质等关乎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专业的地质服务。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孕育出的发展机遇,地勘单位要坚持诚信经营、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行业形象。具体为:①以诚为本,诚信经营,真诚服务,恪守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到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来,不断提高诚信履约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传播行业正能量。②切实将民生地质做实,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探索和实施绿色勘查,积极推进旅游地质、生态地质、灾害地质的研究与实践,真正将地质工作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③加大地质科普宣传力度,选择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有意义的时间节点深入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主题讲座、开放科普基地等形式,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人们认识地勘工作、了解地勘行业,鼓励人们支持地勘工作,投身地勘行业。       四是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倒逼地勘单位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卫星遥感、“互联网+”等技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倒逼地勘单位在野外勘查工作中不断引入、增加新技术、新设备,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对锂矿、晶质石墨、稀土矿等矿产需求不断增长,地勘单位为满足市场需求将逐步调整重点勘查矿种。面对技术环境变化体现出的发展挑战,地勘单位要持续加强科技攻关,着力培养领军人才。具体为:①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网上平台,大力推广北斗定位、远程指挥、遥控、无人机、机器人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逐步实现地质工作手段的升级换代,推动地质服务领域和水平实现新提升。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研攻关投入力度,全力加速推进科技创新,重点研究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勘工作的融合应用,研究攻关新技术矿产应用技术等。③着力培养地质前沿领域领军人才,根据地质勘查行业发展重点领域、科技前沿和战略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营造人才成长环境,重点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先培养优势领域和行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作者信息 王春芳(1988—),女,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地质勘查经济形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