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公布2024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下简称“重庆地研院”)牵头完成的4项成果斩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与完成的2项成果均获得一等奖,实现奖项层级与数量的“双重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重庆地研院在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监管等自然资源核心领域的技术水平,已跻身全国自然资源行业先进行列。
01
生态保护修复领域 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重庆地研院牵头完成的《西南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防治与资源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精准破解西南煤矿损毁区“地质隐患难治理”与“受损资源难利用”两大难题。技术团队遵循“研原理、造装备、定标准、推示范”路径,形成三大核心成果:复杂山地立体智能识别预警技术、自然修复生态治理方案、矿区闲置资源生态化利用方法。该成果已牵头制定15项国家及地方标准,支撑总投资293亿元重大工程,惠及百万群众,推动矿区向生态友好型发展。 基于水土保持与地表变形适应的采煤沉陷区植被退化治理技术体系 同时,参与完成的《基于 NbS 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及本土化实践》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NbS”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了适配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体系,推动“以自然做功”模式落地;项目成果助力“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支撑NbS亚洲中心成立,核心技术在全国推广,修复超 250 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 26.75 亿元,提供了可复制推广方案。 研究成果支撑指导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践 02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 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庆地研院牵头完成的2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库区地质灾害状态智能感知与风险精准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库区滑坡、崩塌等灾害威胁,在10个国家级、省(市)级项目支持下攻克三大核心技术:摸清水流与岩石相互作用规律以预判灾害、搭建“天地空水”全方位监测网络实时捕捉变化、研发智能风险评估系统与管控平台统筹应对灾害;该技术已在三峡库区广泛应用,推动防灾从“事后应对”转向“提前预警、主动防范”,形成可复制的“库区安全防护模式”。 独龙三号斜坡顶部岩体损伤区域及损伤程度定量预测评价 另一项获奖成果《高陡岩质滑坡时效变形机理与智能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聚焦“高陡岩质滑坡”难题,在四方面取得突破:掌握滑坡时效变形规律、研发地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测山体、打造装配式生态支护体系兼顾安全与生态、搭建多源信息融合预警平台提升预警精度。技术团队发表103篇论文、获 62项专利,技术在三峡库区等区域应用,成功预警了巫山塘坊坡滑坡、万盛三角箐滑坡等67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技术转化效率行业领先。 高陡岩质滑坡地质模型数字孪生技术相关系统 03 矿产资源监管领域 在矿产资源监管领域,重庆地研院牵头完成的《复杂山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山地矿产监管装上“智慧眼”,针对重庆山地矿产监管难问题,技术团队构建“高空 + 低空 + 地面 + 地下”全方位监测体系,借助三维空间技术,非法采矿量计算误差不超5%,可实时发现非法采矿线索,实现采矿全流程精准管控,为山地资源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地研方案”。 山地矿产监管“高空 + 低空 + 地面 + 地下”全方位监测体系示意图 击非法采矿流程,助力重庆山地矿产监管 此外,参与完成的《矿产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研发了实用技术与模型,可测算资源消耗成本、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地缘资源风险,破解矿产资源与经济安全关联难、风险传递判断难等问题,搭建“风险 - 政策”动态调整评估框架,能够为矿产资源安全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自然资源领域的最高科技荣誉,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自2022年设立以来,便成为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指挥棒”。此次荣获6项大奖,是重庆地研院长期深耕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成果缩影。未来,重庆地研院将持续以技术突破赋能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与矿产资源监管等领域,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地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