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磁法分院负责实施的宁夏某煤矿地面物探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在项目光伏区施工环节,分院凭借创新思路与专业技术,有效破解多重难题,为项目稳步推进筑牢坚实基础。
由于工作区内1/3范围为光伏发电区,区内电磁干扰非常严重,为保障数据采集质量,依据设计施工的常规模式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分院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创新采用“先试验、再优化、边施工、边调整” 的工作策略,针对光伏区电磁环境特点开展全天候的专项对比试验。
试验覆盖白天、夜间不同时段,结果清晰显示:白天开展瞬变电磁数据采集时,作业区光伏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会严重影响数据有效性。其中,上午时段随着太阳光照增强,光伏设备输出功率同步提升,电磁干扰强度逐渐加大,导致采集数据中出现大量噪点,有效信号提取难度显著增加;中午时段干扰达到峰值,采集数据基本失去使用价值;直至太阳落山后,光伏设备停止运行,干扰信号强度大幅下降,与正常区域电磁环境强度基本持平。
依据这一关键试验结论,分院第一时间与矿方深入沟通,最终确定将数据采集时间调整为夜间,从根本上规避了光伏设备电磁干扰,确保数据采集质量达标。
夜间作业虽解决了电磁干扰问题,却面临协调、安全与效率三重新挑战。在协调层面,光伏区涉及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分院主动担当,积极与各相关方对接,围绕夜间作业时间安排、设备使用权限等核心问题逐一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为夜间作业有序开展扫清障碍。
在安全与效率优化上,夜间放线作业存在较高安全隐患,且数据采集效率易受影响。分院通过统筹资源调度,增配多条大线至项目现场,充分利用下午及太阳落山前无法开展数据采集的“空窗期”,集中完成收线与线框布设工作,待夜间仅进行线头连接与数据采集,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同时,为强化安全保障,将每个数据采集组人员从 3 人增至 5 人,进一步筑牢人员与设备安全防线,确保每日预定工作量高效完成。
安全始终是项目施工的核心底线。夜间作业期间,分院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不仅为全体作业人员配齐安全帽、反光背心等安全防护设备,还组织开展覆盖作业流程、应急处置等内容的专项安全培训,全方位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实现项目施工全过程“零事故”。
此次宁夏某煤矿地面物探项目中,电磁法分院通过创新调整作业时间、高效破解协调难题、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既保障了数据采集质量,又推动项目高效推进。其积累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在类似复杂电磁环境下开展物探项目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参考,也充分彰显了分院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