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新视角、新技术打底——文旅资源“双普查”形成四川经验》 一文,讲述四川如何蹚出文旅资源双普查“四川样本”。四川,作为全国率先试点“双普查”的省份,为全国文旅资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标准、工作路径、组织模式、成果运用和普查示范,树立全国标杆。
院属地球物理所作为四川文旅普查的技术总包,充分发挥“地质+文旅”专业优势,从新视角出发,以新科技打底,深度解码地质奥秘与文化基因,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为文旅普查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文化报》全文一览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作为全国闻名的文旅资源富集宝藏地,四川早在2019年1月便在华夏大地拉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双普查"大幕。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四川省、市、县三级紧密联动,如执着的寻宝人,一寸寸摸清资源家底,将四川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多方支持,组建技术队伍!
为了此次普查,四川建立了专家、专业工程师、普查员3支普查队伍,共计4.8万人。其中专家队伍5000余人,涵盖地质水文、生物气象、人文建筑等行业。此外还建立了4000余人的专业工程师队伍和3.9万人的地方普查员,走入林间地头开启“寻宝之旅”。
“普调结合”,运用数字化科技!
文化类的专项普查存续已久,但旅游资源普查在四川还是头一次,“双普查”应当从何入手?一名参与普查工作顶层设计的专家告诉记者,此次普查采用了“普调结合”的工作路径,既运用实地现场调查传统模式,侧重发现认识未知资源,也重视梳理核实分散在相关部门的资源,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成果,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普查成本。
“此次双普查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对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时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李忠东在培训时着重强调,当下普查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时代的旅游消费观念,对资源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义。他举例说,随着无人机、低空飞行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少传统资源被赋予新的旅游属性。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过去的游览是游客一头扎进茫茫林海,借助低空飞行这一全新视角,峨眉山将露出另一番惊艳面容——它作为“桌状山”的独特地质风貌尽显眼前。
先试点推进,再全面推进!
2019年8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工作在宜宾市兴文县启动。初到一个陌生之地,难免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等群体,还匠心独运地创立了一套四字普查妙招。“查”,从已有文化资源普查资料、现存文史旅游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各类规划等资料中搜查;“找”,深入部门单位、乡镇社区、田间地头、荒山野外、景区景点,实地寻找和核实文旅资源;“问”,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文人等“本土专家”问询文旅资源;“议”,召开部门座谈会、乡镇村组会、群众院坝会和专家评审会对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准确评价,深入挖掘文旅资源。
普查带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着工作的推进,资源禀赋深厚的兴文县亮出了神秘家底:文化资源902个,旅游资源1003个。
这一重磅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吸引了各方目光,投资合作纷至沓来。多家文旅企业争先与兴文县携手,成功签订了中国僰人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综合体、仙峰森林氧吧等一系列项目协议,苗医药康养体验中心项目、僰王山芦稿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等一大批文旅项目也顺利完成对接。
通过一番摸底,四川省共普查出六大类文化资源 305.74万处、旅游资源 24.57万处,其中新发现新认定6.51万处。此外,四川还总结出一套“五维合一”系列普查成果,从标准维度、工作维度、文本成果维度、成果运用维度和资源大数据维度为今后的普查工作作出指导。凭借这份亮眼成绩单,四川圆满完成文化和旅游部交付的试点重任,并累积形成“双普查”四川经验。
建立资源孵化转化体系,讲好下半篇故事!
为了运用好普查成果,服务重大项目孵化落地,四川还建立了文旅资源孵化体系,促进全省文旅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记者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截至目前,通过资源普查发现的新资源点已完成项目包装480个,投资开发签约112个,签约投资约3380亿元。
在此次备受瞩目的四川文旅资源普查行动中,有一抹“科技亮色”格外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普查团队充分拥抱大数据时代,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新技术巧妙运用其中。得益于这些科技创新“利器”,四川文旅普查工作效率相较于过往传统模式一举提升了三分之二以上,为全国文旅普查工作蹚出一条科技赋能、高效精准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