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标兵丨薛晓斌:把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
来源:陕煤地质日期:2025-01-16浏览量:19

在陕煤地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立足本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他们奔波在一线,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彰显出陕煤地质人的责任担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拼搏在一线的岗位标兵,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把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

在宽广无垠的青海盐湖边,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风吹日晒的渭北平原,在杳无人烟的野外,我们的勘探队伍中,总有一个瘦弱却坚定的身影,迎风而上,坚守在地质勘察岗位至今已十五年。她就是一三九水文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崔辽辽。

图片

把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

——记“陕投好人”薛晓斌

 他以大地为床、帐篷为房、工地为家、孤独为伴,战严寒、斗风雪,与钻塔、钻杆、泥浆、地层、高原打交道,用自己火焰般的热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雪域高原上的陕煤地质精神。

在海拔4370米的错那县钻井工地,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羊易高温地热井工地,在一片片号称“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地勘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和“老西藏精神”。

从钻工到钻探技术骨干

从平凡起步。怀揣理想的薛晓斌来到地质队,没想到却干起了钻探工作。他通过不懈的努力,由一个普通的钻工成长为钻探骨干。来到一三九水文公司的第一天起,薛晓斌就暗下决心要干好这份工作,用汗水打拼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为尽快熟悉煤田地质钻探、水源水井钻探,他主动要求到野外施工最艰苦的西藏地区工作,到一线后坚持勤动手、勤动脑,重活、累活都抢着干,仅用一年半时间,他就由钻工成长为班长、副机长。他坚持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挤出时间钻研技术,苦读钻探书籍,钻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钻机上的技术骨干。他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认真落实行业标准与规范,工作仔细认真,每到一个矿区,都能对矿区基本情况如数家珍,对钻探设计中的难点及要求都能一一说出。2019年6月,在西藏华泰龙矿业公司充填孔施工过程中,钻孔多次发生掉块、塌方现象。钻孔进入了破碎带,极易发生卡钻、埋钻现象,甚至可能造成钻孔报废,针对这一问题,薛晓斌利用他多年积累的泥浆配方经验,采取了加大冲洗液,实行快速穿透法,问题顺利得到解决。针对大孔径施工中水泵配件易损耗的实际情况,薛晓斌根据设计原理,多次反复实践,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自行加工水泵活塞,每年就为钻机降低施工成本约2万多元。

从钻探技术骨干到项目负责人

在羊易地热田修井时,当处理完4套井内事故时ZK401钻孔突然发生了井喷,井喷高度达到大钻机井架以上,喷出的岩石碎块飞溅到近一公里远,钢质机台底下也被碎块打出多个深一厘米左右的凹坑。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保住修井成果,他身先士卒完成了压井、在井口安装高压闸门及检测设备的工作。2023年5月,经过一三九水文公司西藏分公司严格选拔,薛晓斌从拉萨来到了阿里地区改则县红色先遣连所在的地方先遣铜铁矿地质钻探项目担任项目负责。阿里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生命禁区里的禁区。接受重任时,他没有一句怨言。在工作期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海拔5300米以上的缺氧环境,让他饱受了高原病之苦,胸闷、气短、头疼等高原反应并未让他放弃。“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既然坚持了,就要做到最好。”薛晓斌总是这样说。

从一线实践到技术突破

2024年初,薛晓斌再次被委任先遣铜铁矿地质钻探项目负责,负责矿区斜孔的技术服务和勘查工作。他和他的钻工兄弟边干边摸索,熟练的掌握了绳索取芯的施工工艺及斜孔施工的难点、规范核心,成功施工了73°和65°斜孔。两年完成项目钻探施工,创收800多万。他当上项目负责后。面对一次次复杂的钻探事故,他总能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病根”。
  在平凡中磨砺。在以后的工作中,薛晓斌多次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白天实践,晚上“啃”书本、学理论,每次培训,他都写下厚厚的学习笔记。检验学习成果时,他多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钻井场上,他还努力钻研设备维修这块“硬骨头”,不仅掌握了柴油机、泥浆泵的修理技术,还能够修理各种型号的钻机……

有一次,在矿区钻探施工中,一个钻杆掉进了一个高10多米的采空区内,无法钻进。要排除故障,必须先找到采空区的具体位置。机台的人轮班找了两天两夜仍没结果。就在施工钻机机长考虑报废的时候,时任项目负责的他,带领一名机台人员下到坑道,从上午8点找到次日凌晨4点,最终在纵横交错,危险万分的民采坑道内找到钻杆并及时排除故障,为公司完成任务赢得了时间,避免了钻孔报废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如今,薛晓斌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奋战在雪域高原,10多年来,他默默地在本职岗位上挥洒着青春,经历了地热钻探、水源井钻探、充填孔定向施工及地质钻孔施工等,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得到甲方和公司的认可。取得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是他无限的坚守与奉献。即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恶劣,天气再冷,冻不住他一头扑在钻探事业上的满腔热血;海拔再高,树立在心中的精神“坐标”永不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