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四川省地调院迎来挂牌成立三周年
三年间,朝着奋力建设国内一流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的目标
省地调院以“新”的姿态,用创新“策源”之功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服务“省之要事”
立足主责主业,勇担职责使命,彰显更强担当
为四川发展大局贡献
地质工作“最强大脑”力量
▼ 梳理近年来的“成绩单”,省地调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门指导支持下,坚定实施“一三八”发展战略,发展成为具备完整地质手段、领先技术能力和高强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地质科研单位,在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作为全省地质工作的“最强大脑”,省地调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聚焦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抢占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制高点,以科研创新开启地质工作崭新格局。 向新而行,创新人才“雁阵”逐步构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大国工匠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四川工匠2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科技领军人才2人。实施院地球科学创新人才计划,44名专家受聘为首批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青年专家。 蓄势聚能,创新平台载体落子布局——首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成立由两名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建优建强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拥有3个博士后创新基地,新命名成立劳模(工匠)和青年、巾帼创新工作室30个,推动全院6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实质化运行,打造成为创新的“智囊团”、难题的“攻坚室”、人才的“孵化器”。 活力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矿产勘查开发为战略性新产业发展保障新资源、以土地精准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供应新数据、以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新支撑。锂辉石采选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深层卤水提锂工艺、“空-天-地”一体化地灾防治体系、实景三维应用平台、地质大数据资源库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汇集,形成技术领先、支撑全面、保障到位的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强劲力量。三年来,省地调院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奖10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其它各类标准50余项,取得专利技术340余项。 省地调院亮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以自然资源领域创新驱动,为我省能源资源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强有力地做好技术服务体系支撑。 2024年天府数字经济大会上,四川省第二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发布,省地调院“找矿预测大模型数据集”名列其中。通过找矿平台原创的数据、算法和技术,将找矿模型建立周期由传统人工模式的3个月缩短至分钟级,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至10倍,为四川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省地调院具体承担编制《四川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四五”实施方案》《四川省基础地质调查实施方案》等重要涉矿类规划编制,完成我省21个矿种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承担我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为战略性矿产找矿和基础地质工作明确目标和措施。省地调院为全省光伏、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在锂、铜、金、晶质石墨、煤层气、页岩气等战略性矿产勘查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提交马尔康党坝、金川李家沟、康定麦基坦超大型锂辉石矿床、旺苍大河坝超大型晶质石墨矿矿床等10余处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地,在川西地区发现亚洲最大伟晶岩型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居全国伟晶岩型锂矿资源量之首。 看地质灾害防范治理 省地调院主要参研的“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识别与监测预警”项目,分别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院构建以卫星遥感、大航程无人机、微变感知边坡雷达系统为主体的“空-天-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施地灾调查数据采集、实景三维应用、隐患识别监测等科研项目并推广应用。2024年在“7·20”汉源马烈乡、“8·03”康定日地沟山洪泥石流应急调查中,运用行业领先的实景三维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全国顶尖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构建灾前、灾后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通过精细化影像对比分析,直观呈现灾害破坏程度与范围,为开展灾情研判、灾害成因分析及抢险决策提供全面坚实支撑。 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省地调院参与联合编制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2部分:建材矿山》发布,系自然资源领域首个川渝区域地方标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提供重要技术保障。省地调院依托耕地保护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分析测试,为全省耕地质量等别更新与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编制和申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修复方案入选国家示范项目,并完成石棉等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为全国全省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以实景三维等技术支撑若尔盖国家公园山水工程,初步构建适用于川西北高寒高原区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监管技术方法体系和评价预警模型。 省地调院“国土变更调查‘数智化’应用系统”正式上线,100余项核心功能,将切实解决人工处理效率低、质量保障困难、管理复杂等瓶颈问题,为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智化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覆盖全省80余个县(市、区),承担40余个县国土变更调查任务,为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保护等级最高、面积最大、权属争议最多的登记单元,也是四川首个全面运用三维登记模式的自然资源。 看国土空间系统规划 省地调院探索建立“调查+策划+规划+整治+设计+用地保障”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承担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200余项,实施的德阳龙高片区、雅安三强片区、汉源古路村等规划项目成为全省乡村规划样板。承担多个国家级、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全链条支撑服务四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点工作,在实现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的同时,预留未来产业用地指标,为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看测绘智能数据建设 省地调院获得四川省地理信息产业“十佳单位”和科技创新团队。实施的“基于实景三维的黄河干流自然资源(水资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自然资源三维确权登记”项目,分获实景三维四川优秀应用场景第一、二名。着力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支撑服务创新链供应链整体提升,推进新型基础测绘、自然资源业务支撑、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应急测绘保障四大技术体系建设,实现地形、城市、部件级实景三维融合,建立全省唯一的地质大数据中心,全方位服务“实景三维中国”“数字四川”建设。 ➤省地调院紧扣“国之大者”,积极加强“走出去”战略实施,拓展多向合作空间,探索多种合作方式,激发多元合作潜力,在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多个境外地区实现业务新拓展,为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牢牢扛起新使命新担当。坚持开拓创新之举,坚守久久为功之志,省地调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奋力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