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担生态修复重任 著美丽中国华章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日期:2023-10-12浏览量:28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新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科学擘画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六大战略部署”,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继续把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真经”,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破解真问题,寻找最优解。要把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合起来,继续修炼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者的“心经”,当好执行者、善做行动派、成为实干家。要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切实肩负起生态保护修复的时代重任,一步一履地坚定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一笔一画地倾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彩篇章。

开辟新境界,生态保护修复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新的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还是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要求我们,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然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启发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生态保护修复既是关系人民幸福的政治问题,又是关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民生问题,又是关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问题;既是关系修复工作者责任担当的使命问题,又是关系生态治理方式的科学问题。因此,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又要有滚石上山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事;必须牢固树立战略思维,长远谋划,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秉承科学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聚焦新目标,生态保护修复再出发

当前,我国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看,还面临体制、机制、法制、规制等多方面问题,基础支撑薄弱,系统性、科学性不足,规范性不够,市场作用不充分,一体化保护修复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治已病”去“存量”、“防未病”止“增量”任务仍然艰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笔墨当随时代。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分类施策,逐步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法治体系、制度体系、规划体系、重大工程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加强生态利民相关制度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头连着人,一头连着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要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成效的标准,走深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工作方向上,要大小兼顾,不仅重视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还要重视与群众生活和感受密切相关的“小生态”“微修复”,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工作设计上,要多接“地气”,注重汲取民间智慧,让当地群众有机会直接参与、直接受惠、长期受益;成效评估上,要倾听民意,做得好不好,让社会监督、让人民评判。

二是坚持整体观念,着力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重要要求,更好履行统一行使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探索部门协同、央地协同、跨区域协同的有效制度机制。统筹耕地保护与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的关系,把耕地保护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推动国土绿化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筑牢“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构建并实施“国家规划+重点专项建设规划+专项行动计划+地方规划”的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和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等重要要求,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探索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和机制。一手抓规范,推动生态修复立法,持续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堵塞管理漏洞。一手抓激励,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国家和自然资源部各项激励政策落地落实。探索构建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修复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实现“谁保护、谁受益”。

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打好攻坚战役,突出对“三区四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强“世界品牌”,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旗舰项目为契机,持续实施51个重大工程,促进工程提质增效。擦亮“特色名片”,下大力气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走好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协同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生态保护修复专业化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等重要要求,秉承专业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加快建立完善从生态修复问题诊断、治理技术、监测监管到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让生态修复经得起科学的检验、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评验。摸清生态家底,基于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探索开展生态监测评价预警工作,及时预判重点地区生态风险,实现“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精准管理、高效管理。夯实理论根基,充分发挥智库和技术单位作用,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重大生态问题研究,以高水准成果支撑生态修复高水平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等行动计划,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生态修复故事,以“生态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智”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