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见初心70载|全国首个大型伊利石矿外景照片 重温瓯海渡船头伊利石找矿岁月
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日期:2023-07-12浏览量:431

地形图、计算尺、平板仪、潜油泵、

取芯钻头……

穿梭在总局70载光阴里

这些老物件镌刻了岁月的痕迹

也留下了煤炭化工地质人的青春与回忆

触动记忆的开关

打开尘封的档案

让这些“老伙计”带我们重回那

激情燃烧、苦干实干的火红年代

将一个又一个记录着光辉岁月

传承着地勘精神的故事娓娓道来……


伊利石是我国的一个新矿种,它常由白云母、钾长石风化而成,并产于泥质岩中,或由其他矿物蚀变形成。伊利石黏土(岩)的用途很广,在陶瓷工业上可作为生产高压电瓷、日用瓷的原料,在化学工业上可用作造纸、橡胶、油漆的填料,在农业上可制取钾肥等。研究证明,经过加工的伊利石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并且能吸附多种有害重金属及有害气体。

我国对伊利石矿的开发和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浙江省瓯海渡船头伊利石矿,便是由中煤地质总局中化局浙江院于1982至1984年探明的。

图片

这几张温州瓯海县渡船头伊利石矿区外景照片拍摄于1983年。当时的项目组长兼技术负责人陈文光,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看着这些刻下岁月痕迹的老照片,回忆起40年前那段艰苦找矿的峥嵘岁月,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瓯海渡船头伊利石矿发现于1978年,但最初被认为是一个残留顶盖的叶腊石小矿,工业价值不大。1982年,浙江省科委向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中化局浙江院前身)下达了科研项目“渡船头伊利石矿的成因与工业利用”,并拨款15000元作为科研经费,大队随即成立了伊利石科研组。科研组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后到渡船头进行了实地踏勘,通过野外观察,并借助实验测试手段,认为以伊利石为主,需要进行深部工作。科研组向原化工部矿山局汇报立项,提交《浙江温州伊利石矿区初查地质报告》,根据矿体成矿规律研究,认为矿体有向深部延深,是一个大矿架子。经原化工部批准,该矿区由初查转入初勘工作。大队成立了地质三分队,专门负责这个项目。

伊利石科研项目组和三分队急任务之所急,迅速进驻渡船头村,开动两台钻探机,通过综合性地质工作和各种测试手段,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初勘工作。渡船头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的落后小村,隔瓯江与青田县温溪镇相望。温溪镇是温州至杭州公路汽车站停靠站头,但渡船头村到温溪镇要摆两次渡船。因为隔了瓯江,进村麻烦,出村更麻烦。那时渡船时有晚上停开的情况,地质队员们如果夜晚生重病、急病想要去医院都比较困难。而且这里经常停电、停水,地质队员就这样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文娱生活匮乏的条件下,坚守矿区为国家寻找伊利石资源。“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必定攻坚克难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藏!”

冬去春来、蝉鸣雁回,从初查初勘,到野外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再到编写和修改初勘地质报告,整整经过了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然而对于广大地质人,奉献地质又何止这一千多个日夜!他们终身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长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意气风发战斗在崇山峻岭中,为国家建设发展献上硕果丰盈的煤炭化工矿产资源。

1986年5月,伊利石科研项目组提交了《浙江温州市瓯海县渡船头伊利石矿区初勘地质报告》,探明C+D级伊利石矿储量361.68万吨,属大型伊利石矿床。该报告经浙江省储委审查通过,认为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并荣获1991年化学工业部地质找矿成果三等奖。

1986年,《中国化工报》《浙江日报》等分别报道了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在瓯海发现国内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的消息。该矿的发现,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