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地球第三极---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
来源:中煤地质报日期:2022-08-31浏览量:678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之外,有一处地方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就是青藏高原。亿万年前活跃的地球运动,孕育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和三江之源、万山之祖的绮丽,这里成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它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被人们称作“生命禁区”。
2022年2月,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以下简称二队)50余名职工踏上青藏高原,深入青海茫崖千里无人区,以顶风冒雪的坚韧、只争朝夕的干劲、不屈不挠的精神,探查我国最为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钾盐。2022年7月20—28日,二队“喜迎二十大,宣传进一线”报道组3名同志走进青海茫崖,实地感受来自地球第三极的脉动。皑皑的雪山遥遥相望、荒凉的戈壁一望无际、连绵的沙丘如垒如砌、嶙峋的雅丹诉说着沧海桑田、剔透的翡翠湖波光粼粼、成群的采油机昼夜不停……
这就是茫崖。茫崖,蒙古语“额头”之意,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西缘,东连大柴旦,南接格尔木,西邻新疆若羌,北濒罗布泊,是青海“西大门”,通甘进藏入疆的咽喉重地。
茫崖是一座被无人区包围的城市,向南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向北是罗布泊无人区,向西是阿尔金山无人区,向东则是人迹罕至的柴达木沙漠。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降水少、蒸发量大,干燥、寒冷、缺氧,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地表多为戈壁、沙漠、沼泽、盐渍、雅丹,多数地方无淡水、无植被、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是典型的生命禁区。大自然造就了茫崖的苍凉孤寂,也馈赠给她丰富的矿产。盐湖资源之一的钾盐矿是肥料的重要来源,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从盐湖卤水中提取的锂,更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资源。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盐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谋划蓝图。2021年1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矿产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勘查钾盐资源、保障矿产安全、助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是地勘单位的职责所在,是地质人的使命担当。为了端稳资源饭碗、保障粮食安全,祖国需要我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一心向党、爱国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怀着“地质报国、强国有我”的满腔豪情,二队第一项目部走进茫崖,承担了碱石山和小凉山-大风山两个区块的深层卤水钾盐勘查任务。茫崖是拓荒者之城。“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戈壁无人烟。”过去,这里是亘古荒原,唯有风沙肆虐。60年前,新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进沙漠,踏入这片地貌如荒凉火星的神秘土地。在冷湖地区发现了石油之后,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开始建设,有志青年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在这片蛮荒之地书写了冷湖石油激情燃烧的岁月。1959年,冷湖市设立,后因石油资源枯竭,于1964年降格为镇。再后来,这里的石油被开发殆尽,基地搬迁,石油工人转战茫崖花土沟等地,留下一片空城,400余名地质勘探和石油工人因公因病去世长眠于此。
今天,这座拓荒之城,走来一群来自祖国东部的拓荒者。让我们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共产党员、省劳模、206钻机井队长范海增
2月下旬,内地已是天气渐暖、迎春花开的季节,而青藏高原却是北风呼啸、雪花漫天,生灵万物还在寒冬中沉睡。“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满地跑,氧气吃不饱”,人们常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茫崖恶劣的自然环境。因远距海洋,及三大无人区和山脉阻隔的影响,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70%,即使平地行走也像内地负重20公斤,躺着不动心脏负荷也像内地刚爬上七层楼梯,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元宵节刚过,共产党员、省劳模、206钻机井队长范海增就带领先遣队伍到达茫崖,提前确定孔位,场地三通一平,为钻机搬家做准备。施工现场碱石山位于无人区深部,距离最近的居民集聚区花土沟镇200多公里,他们每天驱车往返施工现场和暂住地。虽然出发前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现场荒凉和艰苦的程度,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茫茫的旷野,起伏的沙丘,地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像铺了一层雪。除了我们和临近标段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其他生命迹象。昼长夜短、温差大、风沙大、高原反应强,头痛、胸闷、气短,晚上躺下会醒好多次。”范海增说,自己工作30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这种环境还是头一次遇到。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挡不住他们干劲十足。天不亮就出发,渴了喝点儿矿泉水,饿了啃两口面包,有高反了吃药扛一下,风沙大了裹上头巾,放线、测量、打桩……一直到天黑才往回返。管理员范民威说,“范机长年纪大了,还这么拼命地干,我们更不能落下。”他们不辞辛劳做好前期准备,为职工食宿和钻机生产打好了基础。“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单位把这么大的项目交给我们,我们就要把工作做好”,范海增的话朴实无华、掷地有声。
206钻机在无人区,208钻机在兴元钾肥厂内,吃穿用度、设备配件都要到花土沟镇采购,皮卡车是钻机和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每周都要跑2—3趟。坡大路险,司机选谁?退役军人镡红兵和张娇雨挺身而出。
从花土沟镇到碱石山206钻机施工现场有210公里,开车需要4个小时。沿着315国道,有180多公里,要走两个小时。而从315国道到施工现场只有27公里,也要走两个小时。这短短的27公里,怎能算得上是路?盐滩水蒸发后形成的盐盖,异常坚硬。项目进场时推土机推出来的简易路,被运送设备和物资的重车压得坑洼难行。没有任何路标,没有任何指示,如果没有项目人员带路,稍有不慎就会迷路。曾有为临近钻机送货的大车司机走到一半找不到路,联系不上人,司机进退两难,只能待在原地等待。两天后,我们的物资采购车经过,才给另一个项目捎口信儿派人来接。7月23日,去往206钻机项目现场时,正值钻机固井的关键环节,项目人员都在忙着生产。我们让项目司机镡师傅发了一个简单的路线关键节点特征介绍,自行摸索着找到了项目现场,期间过程可谓步步揪心。25日吃早饭时,手机弹窗弹出的一条新闻,让我们后脊骨发凉:“7月23日晚,浙江大学科研团队一名队员在茫崖冷湖地区开展野外工作时失联,地方政府组织公安、应急、消防、医疗等部门,以及驻军某部、驻地企业、勘探单位、社会救援等20支搜救力量赶赴现场开展搜寻,搜救人员累计166人、各类车辆41辆,并使用了直升机、红外无人机、卫星便携站等设备和搜救犬开展搜寻。经过22小时连续不断搜寻,于7月25日6时58分找到失联人员。”在无人区,最难的不是坡大路险,而是无路敢走,走错一个岔路就可能失联,只能等待救援。206钻机司机镡红兵,服役时在黑龙江大庆,对石油会战、大庆精神耳熟能详,转业后很快适应了地勘野外工作。“平整场地和钻机安装调试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跑个来回,400公里、8个小时,相当于从邢台跑趟北京。虽然累,但是连个瞌睡也不敢打。这样的路况,得打起12分的精神,车上是工友兄弟和生产生活物资,我得把他们安安全全送回去。”
从花土沟镇到208钻机有180公里,全是搓板路,需要走三个半小时。“平时没啥,颠儿习惯就好了。有两次特别惊险。6月中旬,一场大雨引发泥石流,路面受损,开着车,感觉人在车里、魂在车外,当时非常想家人,真是且行且珍惜。7月中旬一场沙尘暴,滚滚黄沙遮天蔽日,像一堵沙墙袭来,在铺天盖地的黄沙中顶风前行,砂砾飞溅在车身上啪啪作响,宛若到了世界末日。我狂踩油门,稳住车辆,待风小后才一点一点挪了回来。”提起这段经历,经受过部队磨炼的张娇雨仍心有余悸。“在这里,每天都在探险”,张娇雨微笑着说道,语气沉稳且淡定。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国防绿”换装“地勘红”,变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茫崖,真正的敌人不是颠簸的路途,也不是艰苦的条件,而是面对风沙肆虐的恐慌,是面对荒凉戈壁的无助,是面对荒芜大陆的未知,是与世隔绝的孤独。野外施工如此艰苦,工余生活也异常枯燥寂寞。荒凉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只有勇者,才能面对和承受这种孤独。
“中原,你家里电话打到单位了,给回一个电话。”3月19日下午,206钻机机电负责人张中原正在忙着安装电缆,老远听到有人喊他给家里回电话。3月初到茫崖花土沟镇,张中原给家人发了定位,告诉家人这里网络不好,不能视频聊天了。进驻碱石山钻机现场后,就忙开了工作。空闲时想和家人联系,却发现不是网络不好,而是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单位为项目部配备的卫星电话,信号也不是很好。时间长了,爱人微信视频无法接通,打手机无法接通,打工友手机也无法接通,担心他们在无人区失联,从单位官网上查到联系电话,打到了科技与对外合作科。“喂,你好,你是?”听见爱人的声音,手握卫星电话的张中原感觉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是我”,缓了半天,他才开了口。报声平安,问问家里情况,没聊几句,电话信号便中断了。
举目四望,无垠的戈壁滩上嶙峋的雅丹宛若一个个废弃的城堡,深邃夜空里漫天的星河孤独而神秘,无边的荒漠又渐渐吞噬了这一切,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扑面而来。躺在宿舍的床上,张中原带着对家人的思念沉沉睡去。职工的烦心事就是领导的心上事。队领导听到这件事情后,为了让钻工能及时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安排项目部紧急订购了移动通信信号放大器。休息时,职工带着信号发射器跑遍了周边的沙丘和山梁,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现在,在信号接收器周围,大家可以顺畅和家里联系了。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第一项目部的两任地质员薛增强、薛燕荣就是一对父子。
老薛南征北战、经验丰富,是曾经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奋战过的找钾人。到达茫崖后,老薛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中途转战甘肃项目。随后去的地质员姚宁沛,也因工程原因调到了其他项目。两台钻机都等着地质员,谁来顶上?项目部的电话打到了地质科。地质员都已派到了各个项目,地质科长苏野犯了难。“科长,我去吧,”薛燕荣说得痛快,让苏野很意外。小薛刚结束云南地灾调查工作回到家里。正月十二就出门了,五一才回来,谁不想在家多陪陪老婆孩子?订了5月22日的车票,小薛准备打点行装再出发。不成想,启程前三天,上幼儿园的儿子不小心摔伤胳膊,肩胛骨骨裂。看到孩子疼痛难忍,小薛多想改签车票,延后行期。但是项目等不得,他狠狠心告别家人,前往茫崖。在项目上,他两台钻机来回跑,哪里需要去哪里。填数据、报资料,和甲方沟通……碰到棘手的问题,他及时打电话向老薛请教。踏实认真、勤劳能干的小薛,得到了项目部和甲方的一致好评。闲暇时,小薛会打开手机看看儿子的照片和视频。男儿有泪不轻弹,打电话时,听到孩子喊“爸爸你在哪,我想爸爸了,爸爸回家带我玩吧”,小薛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问及最大的心愿,小薛说,“等项目结束了,好好陪陪老婆孩子,好好孝敬父母。”
赵林涛,主动从生产技术科调至206钻机。他特别喜欢电影《可可西里》里的一句台词,“在这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他说,到一线就是为了行所未行、见所未见、思所未思、成有用之才。钻塔的方向就是前进的方向!刚到那天晚上,茫茫戈壁,巍峨矗立的钻塔,塔灯闪闪发光、格外耀眼,仿佛海上的灯塔一般给人光芒和方向。现场的艰苦没有磨灭他的激情,枯燥的生活没有削减他的意志。人手不够,他从小班编入大班;遇到技术难题,他和大伙儿一块儿想办法;有急难险重任务,他冲在第一线;他收集工友的资料,为大家拍照,想着让每个战斗在茫崖的战友留下宝贵的记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在一线努力着,奋斗着!“全孔取芯这种项目,让他上我们放心。”领导这样评价208钻机机长王书林。
王书林今年已经57岁,在钻探一线干了大半辈子,从邢台周边的煤田孔,到聊城地热井、西安地热井、甘肃平凉地热井、宁晋岩盐采卤对接井、唐山马头营干热岩勘查井,都有他的身影。他亲力亲为,对钻探施工设备、钻探工艺、泥浆配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2021年以来,王书林带领钻机克服地层复杂、泥石流滑坡等种种困难,在大宁县打出了山西省第一口岩盐井,终孔井深2000余米,连续取芯800余米,全孔取芯率达到95%以上,其中含盐岩芯120余米,填补了山西省岩盐矿种空白。在家休整时,妻子生病了,可甲方催着赶紧开工。他陪着妻子办好住院手续,安顿住家里,就带着队伍来到了茫崖。“这里风真大,感觉快能把人刮上天,遮阳棚的柱子被刮倒好几次。昼夜温差也大,晚上睡觉离不了电褥子,中午热得穿短袖。”王书林说,和小孙子视频时,就和他讲自己在青海的经历,给他直播看戈壁滩上随处可见的旋风。在钻机干了一辈子,走过那么多地方,退休后,王机长要给孙子好好讲讲自己的勘探故事。“取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可是判断地层情况的科学依据,”他叮嘱身边的年轻人。“再干两年就满60岁退休了”,王机长在抓生产的同时,还在想着带出来几个好后生,把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传下去。
36岁的项目经理张云,强烈的紫外线、连续数月的劳累,使他嘴唇干裂、面庞黑红,彻底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黢黑大汉。参加工作13年来,他扎根钻探一线,从一名普通的钻工逐步成长为班长、钻井工程师、项目副经理、井队长、项目经理,参与完成煤炭、地热、石盐、干热岩、钾盐等各类矿产勘查钻探项目30多个。作为现场施工总负责人,他主持项目12个,过千万的项目就有6个。“张云是全队最富有的人,身价过亿”,同事们笑着跟张云调侃。搞技术、抓生产,张云是把好手。他获得科研奖励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E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唐山马头营干热岩勘查项目中,他带领井队将花岗岩地层钻井效率提高了50%以上。聊起茫崖这个项目,他提到最多的词儿是“想办法”。是啊,这里需要想的问题太多了。同样一件事,别的地方付出一分努力,在茫崖就需要付出十倍乃至数十倍的心血和汗水。
“来到无人区深部,就像回到了原始社会,我们习以为常的基础设施、社会配套都没有了,都需要从零做起。”“去趟最近的花土沟,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生产上的事,需要想的特别细,一条小螺丝,都可能影响一天的生产,时间耽误不起。”“花土沟的物价太贵了。在邢台,一条螺丝3块钱,这里要6块。从花土沟拉30m³一车淡水,2800元,够吃一周。采购的蔬菜和生活用品,从距茫崖直线距离390公里的甘肃敦煌运来。没有电,生产生活用电全靠柴油机,一吨柴油送到钻机需要9000多元。”为了节本增效,他想尽办法。208钻机出现涌水和漏失,急需采购重石晶粉。他跑遍花土沟,货比三家,最终从废品收购站淘回了一批还能使用的重石晶粉,成本节省了2/3。固井作业外协队伍报价高,干脆买水泥自己干。“张云,兴元钾肥厂下午6点半到点锁门,咱们的生产物资拉上来不能进场卸货,耽误钻进。”208钻机机长王书林向张云告急。张云嘱咐项目管理员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主动帮助钾肥厂干部职工解决物资采购等难题,拉近了距离,处出了感情。“现在有什么事儿,钾肥厂的干部职工都能主动想着咱钻机”。
“我们第一次到柴达木盆地施工,对地层情况不熟悉,一开始进尺比较慢。”“208钻机遇到“上泄下吐”的问题,300米以浅的地层出现泥浆反失,300米以深地层又出现了井涌。”聊起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张云这位技术出身的项目经理,眼神里透出技术人员特有的坚韧。“甲方每周都要调度生产进尺,我们排在后边,压力很大,整天都在琢磨这些事。项目部组织井队技术人员反复讨论,调整钻进压力和泥浆配比,研究分析比较。向队上技术部门寻求支持,向附近井队取经,向钻头厂家咨询,想了很多办法”。搞钻探跟与人打交道一样,摸透地层的脾气秉性后就好沟通了。目前,咱们的钻进速度和质量在几个标段中是领先的,得到了甲方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