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将极难做到、不同寻常的事情称为“奇迹”。那么,与时间赛跑,为大地“整容”,在短短一年时间让木里高原再次芳草茵茵、生灵繁衍,这一壮举绝对称得上“奇迹”。
——题记
望着电脑桌面上那张新绿盈盈、生机勃勃、水系连通的沟谷梯田景观照片,赏心悦目的愉悦感一阵阵涌上心头,一时间仿佛领略到了岭南风情。谁能想到,一年多之前的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时针拨回到2020年8月,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让这里渣土飞扬,植被破坏殆尽,大地在“开膛破肚”之殇中死气沉沉,无声哽咽。生态的警钟敲响,“乱采之象必须制止,生态屏障必须守护”的共识让人们将目光聚焦木里,青海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周密部署,以“国之大者”责任,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海拔“生态保卫战”……照片的拍摄地正是曾被破坏得最为触目惊心的木里矿区5号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作为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聚乎更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面对如此高的政治要求和世界第三极的环境考验,唯有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应对这场“生态大考”。
“海拔4000多米的植被都是在数十年、数百年的自然演进中形成的,人工种草复绿,草能种活吗?”
“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完成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种草复绿等大量工程,除非搬来天兵!”
“人为种的草,能适应高原恶劣的环境吗?到头来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
面对无数质疑,面对无数未知,面对无数考验,地质人无所畏惧,用眼前的一片片新绿证明了一切。那绿清新得耀眼,鲜活得让人陶醉,与远山交相辉映,像是在大地深绿色的衣裳上缀满了嫩绿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明艳动人,让曾经满目疮痍的5号井换新颜、展新姿,成为美观与生态兼备的“五号景观区”,将治理单位青海煤炭地质局对青海大地的热爱融入每一寸土地。
短短的一年时光,总局及参战单位以党旗为方向,以支部为堡垒,以党员作先锋,将生态治理科研论文写在泥土中,将生态文明思想根植在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赞歌,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奇迹。胸有万千风景的地质儿郎用最真挚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一坑一策”的手法描绘出了高原新景象:湖泊深邃、河流蜿蜒、草甸优美、人工复绿草地鲜绿一片……大自然的成员相互连通,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让祁连山这一生态屏障继续成为养育生灵草木、延续文明之光的保护伞。
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是超乎想象的努力和付出。一幅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照片、影像铺成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奋战轨迹。黑夜中灯火通明的大会战、雪地里艰难跋涉的测量、寒风中义无反顾的坚守、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播种诠释着新时代“三光荣”精神。咆哮的狂风,漫天的大雪,简易板房内随着雨水四处漂荡的拖鞋考验了中国煤地人打不垮、压不弯的脊梁;太阳暴晒过的“小丑红鼻子”,大风蹂躏过的流浪汉发型,高原反应折磨着的紫红色脸庞成为中国煤地人一生受用的勋章。听过他们的故事,见过他们的汗水,幡然顿悟,哪有什么奇迹,只不过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的央企人拼命打赢的硬仗。
当看到一位50多岁的老地质人双膝跪地,一棵一棵地数着青草,计算着出苗率,一群大男人比姑娘还心细地观察着青草的根系发育时,谁又能不瞬间破防?这青青绿草地的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啊!
当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当高原高寒生态修复方法从设计变成经验,中国煤地人在生态环境修复领域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青海煤地人更有底气守护好青海这片生态高地,让绿色发展理念浸润和谐家园,让生态文明战略惠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