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铀”而来 ——记中国铀业功勋人物、江西省地质局原总工程师陈然志
来源:江西省地质局日期:2021-06-09浏览量:684

初识陈然志,是13年前一个庆祝大会上播放的电视专题片里,一位头戴大草帽、手拿地质锤的老人领着年轻地质队员上山找矿的镜头,深深嵌入我的脑海里,这位老人就是江西省地质局原总工程师陈然志。

年逾八旬的陈然志,在长达60年寻找铀矿的职业生涯中,凭着对伟大祖国的忠贞和热爱,怀揣着为祖国找大矿、找富矿的坚定信念,勇于探索、顽强拼搏,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多次荣获省部级劳模、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在中南海还受到时任总理李鹏接见。

2020年12月,他入选“中国铀业功勋人物”,全国仅48人获此殊荣。


陈然志(前排右二)在北京被授予“中国铀业功勋人物”


提出“一槽二碳三覆盖”成矿规律认识

使不到百吨的龙坑矿点扩大为大型铀矿床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1972年,历时18天的全国性“沉积矿床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江西省地质局二六四大队成功召开。陈然志总结交流的“一槽二碳三覆盖”成矿规律,很快在全国核地质系统传开,北京专家、本系统的大队长、工区技术员、钻机工人,人人皆知。

此成矿规律曾有效指导滇西地区及国内同类型铀矿找矿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打破核垄断,铸造保卫和平的核盾牌,国家组建专业铀矿地质勘探队伍,寻找铀矿资源。

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勘探专业的陈然志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投身核地质事业,被分配到位于浙江衢州的华东608队第7队(江西省地质局二六四大队前身)工作。

白面石矿田是二六四大队入赣后勘探的第一个大型铀矿田。那时,队伍急需在赣南找到探矿突破口,以便立足扎根。可以说,没有找到这个矿田,就没有后来二六四大队“核工业功勋地质队”的地位。

在白面石矿田的勘查中,大队开始采取“切西瓜”战术,钻机由边缘向中心部位施工。最初效果很不理想,59个钻孔只有两个钻孔见到工业矿体,大家心里都非常着急,怎么办?必须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来。

当时已担任白面石矿田龙坑矿点七〇一工区地质组长的陈然志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地质组成员日夜奋战,用了整整4个月时间,对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化的地表露头进行全面踏勘,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翻阅大量沉积矿床和沉积相的资料和文章,深入研究龙坑盆地成矿规律,并广泛吸取总结实践经验,最终抓住了砂岩厚薄这个关键,找出了控矿规律。

陈然志决定选择盆地最凹处的黑风口作为突破口,布设5台钻机主攻黑风口。奇迹出现了,经过55天的奋战,第一个孔见到富矿,接着又连打了3个孔,孔孔见矿。

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陈然志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了“一槽二碳三覆盖,砂岩厚薄是关键,注意斑岩把人骗,水文异常在上边”的找矿经验。

有了这把“芝麻开门”的金钥匙,找矿的自由度和钻孔命中率大大提高,矿床不断扩大,使得许多原来认为无矿的地段恢复了生机,龙坑也由小矿点跃升为大型矿床。最终经过13年的拼搏,向国家提交了白面石火山岩型铀矿田。

白面石铀矿田的发现和成功勘探意义重大,它不仅对我国火山热盖型铀矿床找矿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一些沉积铀矿床勘查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1978年陈然志撰写的《白面石铀矿成矿规律》论文获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遵循陈然志提出的这个找矿规律,二六四大队对黄泥湖矿点进行勘探,使得黄泥湖由一个小矿点也发展成为一个铀矿床。


首个火山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发现者之一

提交全国第一个大型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


1974年1月,陈然志所在的工区进入河草坑地区进行勘查。

对于河草坑矿田,有人认为这里岩体以花岗岩为主,应主攻花岗岩型铀矿,预判矿体走向为东西向,这一思路针对上寮、河草坑、庙背等矿床确实有效,但在草桃背地区却遭遇挫折。

工区在草桃背干了三个多月,始终见矿品位低、矿体规模小,找矿难度大。

此时,岩芯中几块特别的角砾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人说是沉积形成的,有人根据角砾尖棱、石英波状消光等特征认为是构造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成分复杂,是火山造成的,就连北京的专家也拿不准。——但陈然志坚信这是火山岩。

为了得到证实,他来到钻机机场,将原本就地掩埋的上百个岩芯一个个刨出,清洗干净,仔细观察,绘出上百张素描图,发现这些角砾岩中存在浆屑,且形状不一,有破布状、蚕虫状、火焰状等,这说明过去它们很可能是火山爆发的岩浆,继而发现其他钻孔的岩芯也有类似现象。大队组成学习组,派人带上有关图件资料、光薄片及实物标本,到火山岩研究权威机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去学习请教。最终确立了这种角砾岩是火山隐蔽在地下爆发形成的。大队将其定名为“隐蔽爆发角砾岩”,简称“隐爆角砾岩”,这一命名也得到了地质界专家的认同。

思路一变天地宽。火山成因确定后,陈然志立即提出“包围火山口,注意东西向”的钻孔布设方案。施工钻孔后,成功发现厚大工业矿体,见矿率达70%,河草坑矿田找矿前景一片明朗。

随着找矿工作的推进,草桃背矿床迅速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河草坑矿田成为江西五大铀矿田之一。

“隐爆角砾岩”的发现也开拓了后人对赣南火山岩研究的视野。人们对陈然志敬佩不已,江西省地质局原地质矿产处处长朱立庠、老同志何才一说,“从1960年至1983年,陈然志一直工作在野外一线,龙坑矿床和草桃背矿床完全是依靠他的力量找出来的,这在整个核地质系统都非常地少见。”


拓展大地质延伸服务项目

海外找矿成果丰硕


1985年,陈然志任江西省地质局总工程师,他的责任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组织华东地区铀矿勘探,采用地质生产和地质科研相结合,推进数字找矿、立体找矿、模式找矿和综合找矿,提交了全国第一个特大型铀矿床——邹家山矿床,使得此阶段全局提交的铀资源量保持较大幅度提升,约占当时全国探明铀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保军转民,铀金并举”的号召,在一无资料、二无矿点、三无技术的情况下,陈然志调动各队人员集中力量开展金矿地质找矿,仅3年时间向国家提交金矿18个,其中有三分之二位于江西省内,不少矿床已被开发利用。他还积极组织拓展大地质延伸服务,推动全局在工程勘察、地质环境、测绘业的发展成型,为大地质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然志还把目光定格在海外找矿上。

他不顾自己年近花甲,多次应邀远赴埃及、智利、尼日尔指导找铀,实现埃及30多年未提交矿床的重大突破,在尼日尔完成中国第一个海外铀矿床储量核查工作。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我局展台引起埃及核燃料总署关注。1998年至2002年期间,受埃方邀请,经埃官方与中核总签订合作协议,陈然志连续4年率专家组远赴埃及,指导埃方技术人员对选取的两个工作区首次全面系统开展铀矿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在埃及,陈然志和专家组成员一起,克服当地沙漠干旱等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埃方密切合作,传授铀矿勘查工作经验,经过长达40个月的工作,最终向埃及提交了两个小型铀矿床,实现了埃及30多年未提交铀矿床的重大突破。

当埃方技术员在项目营地成功提取出金黄色铀原料时,他们兴奋地说,“依靠中国技术力量,我们也能生产‘黄饼’啦!”

陈然志带领的专家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埃及核燃料总署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誉,为加深中埃传统友谊再谱新曲。

专家组组长陈然志(右三)向埃及核材料总署官员和技术人员讲解铀矿勘查部署方案(曾文乐提供)

尼日尔阿泽里克矿区是全球最热的地区之一,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沿。

2006年8月开始,年近七旬的陈然志带领技术骨干在这里工作了3个多月。他们克服高温天气,顶着被疟疾感染的风险,加班加点,抢时间,争进度,按照详查的有关规范编制报告及附图、附表,对阿尔利特地区马达维拉矿床的铀资源量情况进行野外钻孔取样验证,帮助尼日尔技术人员熟悉业务。项目圆满完成,受到尼日尔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誉,荣获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优秀工程”奖。


只为国家利与兴

责任使命勇担当

陈然志将名利看得很淡,为了国家的利益、事业的发展,他奋斗不止,甘当人梯。

1985年前后,陈然志在前人已开展的基础上接手“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铀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项目。他特别申明:“如果申报成功,局、队总工程师的名字一个都不上报。我们要为集体荣誉而战。”

赣杭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极具科研价值。人心齐泰山移,240名技术骨干经过长达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赣杭铀成矿带项目的研究实现了突破,该项目于198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陈然志要当一回“隐姓埋名人”的做法深深刻印在参与项目研究的所有人心里。

陈然志在家中翻阅资料

2003年,为尽快培养更多的找矿技术人才,局里准备聘请一批老专家成立规划组。

早已退休在家的陈然志当仁不让,他来到规划组,发挥“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共产党员本色,认真组织编撰《华东铀矿地质志》(190余万字)《江西铀与多金属成矿项目》(29万字),完成《相山——鹅公山铀矿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编制》,在各类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尽心尽力指导全局铀矿地质工作,为后人提供经验参考。——这一干又是整整14年。

近年来,局里建立铀矿地质数据库,地质工作实现由传统手工到数字化信息化转变,陈然志得知后额首称庆,并始终关注数据库的建设进展,提出修正意见。直到2020年,初级数据库终于建成。

陈然志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在野外探矿现场,陈然志常给干部、技术员、工人讲课,将生产与研究相结合。对前来请教的年轻人更是倾囊相授,力求将一个问题讲深讲透,有时对一个问题能讲出七、八种解决方法。

局核地质与能源处三级调研员狄家亮最大的感触是,陈总善于集思广益,平易近人,诲人不倦,与基层技术干部关系融洽,是最讲民主、最平易近人、最富亲和力的老专家之一,经他指点后的年轻人进步都很快。

狄家亮向陈然志请教技术问题

80后副处级干部吴赞华说,陈总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当初,他因博士论文没有合适的选题而苦闷,是陈总鼓励他要坚定信心,又指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地质问题,启发了他的思路。吴赞华也常常以陈总为榜样,每有懈怠,一想到陈总都还在坚持不懈地学习找矿新知识,保持超前思想观点的精神,便感到信心倍增。

是的,翻开陈然志总结的成矿规律笔记和学习材料,里面内容详实丰富,笔记工整清晰,所附的手绘素描图,扎实的绘图功底让人钦慕不已。

60年来,陈然志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地质工作中,从野外踏勘到钻孔设计再到报告编写,从找铀到找非铀再到延伸业,从国内到国外,他都力求尽善尽美。

局党组书记宋斌称赞:“奉献于地质事业,痴迷于地质工作,是我局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局核地质与能源处牵头负责人曾文乐介绍,全局提交的100多个铀矿床和大量铀矿点、乃至矿化点,陈总都能如数家珍,详细讲解每个矿点的成矿地质背景、工作程度、地质认识、工作结束的原因及建议。可以说,陈然志是江西铀矿工作的“活地图”。他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深受全局干部职工的敬仰与爱戴。

回首过去,陈然志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有一点小小的成绩,那首先是党培养的结果,我要感恩于党,更加努力地工作回报党的恩情。其次是团队支持的结果,大家齐心协力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是成功的秘诀。再就是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陈然志在“中国铀业功勋人物”颁奖发言时说:“铀矿地质勘查及铀矿采、冶是核工业的基础,也是中国核工业一张光彩的芯片,其重要性无需言表。核工业必须从这里出发。我们只有把国家铀矿储量找得越多,国家核安全和战略安全才能更有保障。”陈然志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平生只为“铀”而来……

地质前辈创造的荣光,不仅需要我们铭记,更需要我们后继者珍惜与发扬。

(江西省地质局宣传处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