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煤田人】地质科学家一生只做一件事 为国家增加8亿吨煤储量
来源:原创日期:2021-05-30浏览量:721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有这样一位科学家,把中国的煤田构造研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过资源评价为国家增加了8亿吨煤炭储量。他就是国家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河南省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李万程。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李万程 彭桂湘 摄
黎明的微光 照亮少年心
上世纪50年代初,很多中学生青睐《中国青年》杂志。高中快毕业时,李万程在《中国青年》上看到了一幅漫画,叫做《黎明》。画的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在帐篷里面拿着一块石头,一直看到天亮。李万程说:“那个时候人的思想,就是一心为国家,为革命。要到国家最艰苦的环境当中去。这幅漫画给我印象很深,地质工作是最艰苦的,也很重要,我就报了。”进入北京地质学院,李万程学习的是煤田专业。那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而当时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煤炭成为了新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李万程对野外岩石露头进行分析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供图
有技术难题 喊李万程来
那时,大学生一毕业,就要到一线去,李万程也不例外。测量扶标杆、地质填图、煤岩层对比、构造分析等等,几乎地质类所有基础工作他都干过。几十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使李万程打下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他常常通过一块岩石,就能判断地层所处的时代。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钻探施工管理中,见煤预告精度达到一米之内,钻机遇到层位疑难时,机长总是第一时间请李万程来解决。
李万程荣获国家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薛源源 摄
1996年,包括李万程在内的18位科学家,荣获国家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提起25年前的那次颁奖,李老依然兴奋:“18位当中有两位是我当学生时的副院长,我跟他们同台领奖,这是我一生感到最荣幸的。” 改革开放以后,李万程把目标转向了一个在河南煤田界长期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红层压煤。按照正常地层规律,红层和煤层之间的距离至少有1000米。河南大部分地区情况如此,而荥阳、巩义、登封、新密等大面积含煤区内,年代较新的的红层直接覆盖在年代较老的二叠系煤层之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红层压煤”。 李万程说:“前人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把这个问题留了下来。正好我在那里工作,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喜欢静下来想一想。”李万程利用休假,到芦店煤田进行调研。有些地段坑道低矮,他就爬着进出;有些竖井,他要乘坐箩筐,甚至吊着一条腿上下进出……就这样他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素材,而那时,他的风湿病日渐加重,活动也开始受阻。 经过两年艰苦而辛勤的探索,李万程在中国煤田地质界首先提出了重力滑动构造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控煤构造形式,在国内地质界产生了极大反响。不仅给芦店煤田做了一个正确的解释,也把芦店、告城这几个煤田的资源评价,增加了8亿吨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