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弃矿山 今朝金山银山 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兴国县东村乡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纪实
来源:江西省地质局日期:2021-05-25浏览量:758

走进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废弃矿山,满目青翠,芳草如茵,蜂蝶翩跹,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游玩。

令人很难想象的是,这里曾是长期炭质页岩矿开采后留下的一座废弃矿山,矿坑漫山遍野,满目疮痍,还曾因为生态环境部督查而“榜上有名”。

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下称大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按照省地质局统一部署,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政府,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地质人的力量和智慧,不断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让废弃矿山变成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


探索修复新模式

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革命战争时期,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还是一个资源大县,矿产资源充裕,矿种类型丰富。但因历史原因,早期的矿产开发无序、开采方法落后,导致兴国县产生面积约4861亩的废弃矿山。近年来,已治理恢复面积1161亩,尚有3700亩需要治理。

废弃矿区存在大面积表土裸露无植被、水土流失、河沟淤堵、良田毁坏、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群众反映强烈,后续发展难题多。

大队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在国家和省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政策的指导下,积极与兴国县政府沟通,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考虑后,决定助力兴国县矿山生态修复,为当地百姓打造优美环境。2020年5月,与兴国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修复新模式,在有效解决该县废弃矿山治理资金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兴国县废弃矿山被列为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试点县,三年内分年度分批次完成全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大队已经实施完成第一批次东村乡小洞村等2个乡3个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是全省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第一个立项实施,也是目前进度最快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的积极探索,有力助推了《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两山”转化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有益探索。


还原绿水青山

小溪坑废弃矿山项目区内,南北分布有6个采区,开采矿种均为炭质页岩矿,项目区露天矿山最早开采源于上世纪80年代,损毁面积537.17亩,地质灾害点6处,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余亩,生态环境脆弱区域800余亩。由于生态环境破环严重,项目区内施工条件恶劣,修复难度很大。

项目建设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系统性修复、整体性保护、综合性治理”的理念,通过“山上山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系统性修复的方式进行区域综合治理。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采取清坡减荷、削坡放阶、锚杆挂网、覆土复绿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重构项目区生态系统。对受矿区影响的下游区域进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采用格宾石笼网生态护岸工艺、生态排水沟工艺和乔灌草混交生物多样性恢复工艺等工程措施和施工工艺,多措并举开展生态综合修复治理。

一年多来,我们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充分论证、科学管理、合理施工。我们复绿了废弃矿山,更要激活这个矿山,我们的目标是让兴国这座‘将军县’的‘山水绿核’彻底回归。”大队项目修复负责人手捧图纸,展望着项目前景 

通过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余亩,为森林增添了更多绿色,保护了周边130余亩基本农田,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800余亩,林草覆盖率达到90%,成活率达95%以上。二级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县域内约30万人口的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为家园织密一道安全网。

再造金山银山

为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在省域范围内进行流转使用,可为当地政府带来经济收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项目区内种植的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年直接经济效益预估可达500余万元,进一步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

矿山生态正在修复

“通过项目建设预计可以产生新增耕地80余亩,林地420余亩,可腾退建设用地指标500余亩,还产生其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队长周就猫说。

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项目建设不仅保护了耕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直接带动当地100余位农民工的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持续改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使项目区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吸引了当地部分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原来这里因为环境污染,大家都纷纷搬迁出去,现在修复好了,到处绿油油的,我们都陆陆续续回迁,大家还纷纷种上水稻、脐橙、茶叶等农作物,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养家,多好呀!”村民叶兴发不由地感叹。

如今在修复区内,山顶盖上“绿被子”,山腰围上“绿带子”,山下铺上“绿毯子”,到处生机盎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在景中游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普查综合大队  黄蛟/文  陈志/图)